星期日, 10月 25, 2009

「野外定向全攻略」 - 開箱報告

籌備經年,延誤多時的「野外定向全攻略」終於呱呱落地(大肚期間真的很辛苦)。小弟先到出版社提取了一箱,相信其餘的很快就會在市面與大家見面。

在這個空窗期,且由小弟在此報導,讓大家能先睹為快。最近潮物都流行「開箱文」(見註),小弟的大作雖並非潮物,不過在此也來個開箱報告,希望把「野外定向全攻略」提升上新的層次!順帶一提,協力是次報告的,是小弟新買的DSLR相機Nikon D90(買完後也有些心痛!)。


箱內有100本小弟的baby!


「登...登...」,抽出第一本幸運兒


先把膠袋打開,來一個正面大特寫(至於何解本書要包膠袋,請看此)


再來一個背面大特寫


終極時刻︰裡面赤裸裸的展示給各位讀者!


名人推介 - 敝國國寶: 「野外定向全攻略,有創意,我鍾意!」


名人推介 - 來自番禺(絕非香港)的白老虎: 「玩野外定向,老婆最贊成!」


萬綠叢中一點紅 - 終於我們有一本繁體中文定向書


另一個版本的萬綠叢中一點紅 - 含嘴英華(玩「食字」而已,見笑了)

野外定向全攻略規格表
  • 192頁全彩色印刷
  • ISBN 978-988-18507-7-5
  • 香港第一本專業中文野外定向教材
  • 適用於香港野外定向總會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訓練課程
  • 內附多項小測試及野外定向有用資訊
  • 首版附送野外均衡定向徑單張及保捷行優惠券
  • 定價88元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go-orienteering.info
註: 開箱文是指物主從打開包裝起介紹產品的報告,通常只介紹產品的外觀、配件及最初的應用狀況,而不會有較詳盡的測試。

星期三, 10月 14, 2009

消失的賽區(12) - 大浪

之前來了一段又長又悶又無謂的討論,且讓小弟簡短的介紹另一個消失的賽區,

早前把「搬遷告示」放在舊blog(其實應在數年前做的!),發現最後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兩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賽事,恰巧都是在「消失的賽區」中進行,其中一處「滘西洲」小弟之前已作介紹,不過另一處「大浪」,卻遲遲未出文,希望不會是老人痴呆症的早期徵兆!

大浪賽區其實是西貢鹹田灣,亦有人稱為大浪東灣(必須留意,原來香港是有多個大浪灣的)。這裡其實是個風光明媚的海灘,小弟亦曾多次在此露營及遠足。不過令小弟印象深刻的,卻是這個賽區的偏僻︰眾所周知,這裡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達的(除了私家遊艇!),算是最近的路徑,就是從北潭凹巴士站出發,倒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經赤徑村及大浪凹前往。而要離開的話,最近亦只有沿此路返回一途。



問題是,這段路徑應有5-6公里長,加上大浪凹高程約200m,北潭凹亦高約140m(而赤徑村及鹹田灣是在海邊),即是一來一回,要走超過10公里,上坡逾500m!加上北潭凹本身也是遠離市區的,於是車程+腳程,來回已花了5-6個小時。但從定向地圖中可以看到,這個賽區其實不很大,小弟那個賽程已算是打了個交叉,亦只是耗時40分鐘內。事實上,這個賽區的地徵不多,很多地方也是密林或沼澤,可以設計的賽程,真是長極有限。


前程大浪的示意圖

於是大家發現,未到出發已走至腳軟,最慘是,即使腳軟,還要留力一步一步走回北潭凹,但相反地,正式的比賽卻只是小菜一碟,絕對是夠反高潮。而對工作人員來說,要帶著各項器材來回賽區,就更不是味兒 (當然相信他們不會直接走回北潭凹,而是會走到赤徑再轉船往黃石碼頭,但已經夠辛苦了)。大概因為如此,只有一千零一個(即一個)賽事使用過這個賽區,之後它就像在大家的思海裡消失了一樣,雖然直到現在,該區其實是沒有甚麼變化,但已再沒有人提過在這裡搞比賽。

至於小弟,記憶之中當日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家吃晚飯後,還要趕回大學宿舍,但不知何故之後嘔吐了一整個晚上,絕對是「辛苦到嘔」。不過現在想來,有幸在這次惟一的比賽,跑過這個相信已被大家遺忘了的賽區,卻是十分值得慶幸呢。

如何前往: 正如前述,可於北潭凹倒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當然亦可以選擇順。除了玩野外定向外,相信沒有人會原路來回,而是作為麥理浩徑第二段遠足的一個中途站。

註: 今季周年錦標賽短途賽,將採用一個嶄新的賽區 - 貝澳,地形相信會與大浪有些相似,令人也有不少期待呢。

星期一, 10月 12, 2009

我要跑WOC(?)

(先旨聲明: 是次標題只是參考自市面上一本校園小說,小弟並無心無力與各位ME朋友競爭WOC席位,請勿多心!)

定向朋友ndming前陣子在HKOC forum中,曾發起了香港隊參與WOC(World Orienteering Championships - 世界野外定向錦標賽)的討論,不過當時有另一單更激烈的討論題目,於是這個課題相形起來就沒那麼熱烈,只有幾位定向界中人聊表支持。小弟也在踴躍不發言的行列之一,一來真的事不關己,二來近年有關香港隊的風波,實在多得令人煩厭。不過鑑於發起人ndming, 是這個課題的有心人,以他作為本地頂尖運動員,WOC香港隊前代表以及合資格候選人之一,卻曾自甘「墮落」擔任香港隊經理(看官不要誤會此等同於羅傑承擔任香港足球隊的領隊一樣「筍」,實情香港野外定向隊經理,只是運動員的褓姆,或者更難聽卻又更符合實情的說法,是運動員的奴隸獸),只是為了了解管理層及隊員的想法,從而希望打破之前小弟所說「令人煩厭」的局面。光是這份心意,亦足令人動容,所以雖已事隔一段時間,小弟還是組織一下思路,發文支持一下ndming。

WOC與小弟最接近的一次,已是20年前的1989年(!),當年總會首次派出隊伍,參與O-Ringen瑞典五日連環賽(總會以香港代表隊名義出席O-Ringen,絕對是出隊WMOC之前的另一大創舉,不過該次大家都是全自費出賽的,一毫子公帑都沒有花,所以大家可以省卻去投訴的心機),小弟亦是其中一位成員。不過雖說是香港隊,大伙兒卻只是住宿於學校改建而成的宿舍,每天還要在超市搜尋過期面包及燒雞果腹(這亦是其後小弟再不熱衷於加入港隊的原因之一)。不過有四名成年隊友是分開住宿的,而且他們每天都會帶些剩餘的食物(如三文治、雞蛋),接濟不夠飽的隊友如小弟。事緣他們獲挑選參與包食包住的O-Ringen Clinic (即O-Ringen Academy的前身),而他們獲得此禮遇的原因,是除了O-Ringen外,他們還會參與稍後進行的WOC,故此總會推薦他們加入Clinic,以獲得更多備戰的機會。


珍貴歷史圖片: 1989香港代表隊在O-Ringen,當中仍有部份現時仍活躍於定向界(包括已不活躍小弟)

其實當年除了領隊及四名代表外,還有少數隊友繼續留在歐洲,直至WOC時與代表隊會合觀戰。不過仍是中學生的我沒有盤川,一完成賽事就返港,所以至今仍是與WOC緣慳一面。這件陳年舊事值得一提的,就是當年小弟其中一位隊友,就是其後奪得多屆全港冠軍,直至現在仍位處精英之列的定向長青樹KK楊。KK楊不是當年參與WOC的一員,不過相信是參與WOC次數最多的香港運動員,在他身上,可以體會到香港運動員在WOC由DNF到稍為脫離榜尾的掙扎歷程。但問題是,除了他身邊的朋友外,其他人卻從無機會分享到他的經驗。究竟是他不願意分享,抑或總會沒有適當地安排他分享,還是大眾根本沒興趣聽他的分享,一時也說不出所以來。不過從KK楊本身的性格,以及他多次佈署當教練卻不獲接納的情況,相信第一個可能的可能性很低。事實上,其他代表隊(如亞太賽、全國賽、海外集訓等)的情況也是一樣︰選拔時熱烘烘,完成返港(不管是否凱旋而歸)後就無聲無息。照道理香港隊在這些賽事,成績並不如WOC般不堪見人,搞個賽後報告會,再請小弟之流報導之餘喝喝寶X力也不為過罷?


當年O-Ringen的港隊大本營,從營幕外朋友的姿態,以及兩位隊友寧吃不擺post的情況,可見當年饑寒交迫的慘況。

不過小弟相信,WOC的情況比較特殊,首先,亞太賽或其他賽事香港隊的規模龐大(最高峰期可以包大場踢足球!),受惠澤的定向朋友較多,而WOC永遠只有數丁代表,而且牽涉的亦永遠只有那幾丁人,其次,香港隊在其他賽事,好歹總有些獎牌落袋,而WOC則永遠只能號稱亞洲區第三(因近年都只有中日港派隊)。於是依小弟愚見,ndming討論的潛台詞,應該是「若果香港隊始終只會在入圍賽榜尾徘徊,那麼是否還要繼續派隊去「墊底」及丟人現眼?」(必須強調此潛台詞是小弟後加)。老實說,以現時的狀況我們想把香港隊帶離榜尾,與其說加強些甚麼,倒不如貼錢資助其他新興地區派隊參賽墊底, 效果可能更明顯些。

相信本地大部份精英運動員,都以跑WOC為終極目標,但當夢想成真跑WOC時,除了空泛的盡力而為外,又會有甚麼目標呢?我不是他們的一份子,當然不會知道,不過我從沒有得過任何暗示明示。小弟沒有資格苛責他們,問題是,我們的運動員實在大條道理這樣想,因為政府、總會、教練們等,不論支援上及心態上,都不是建基於協助(或要求)運動員更上一層樓的 。結局是,起碼在小弟眼中,派隊出WOC的最主要目的,是為WOC充撐場面,令WOC有更多參賽地區。如果這個也是總會仝人的真正意圖,其實亦無可厚非,只是當以色列及摩爾多瓦也有運動員晉身決賽時,香港長年包艇又是難看了一些。


小弟當年嘗試將香港隊的「佳績」,以頭條方式報導,不過上至總會執委員,下至各會員都沒有甚麼反應
(資料來源: 定向香港 2005年10月號)


「既然無希望,不如不派隊」,感覺上是特區負責體育人士常見的思路,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亞太賽分齡組別,或者全國賽先進組別的獎牌去麻醉自己,最重要是自己感覺良好,以及足夠說服撥款機構繼續支持。至於精英們不高興,或者真正知悉內情的朋友的負面感覺,相信不會是這些主事人士的考慮。正如特區人士永遠只管把亞運、東亞運或全運會的獎牌當成寶,而不需理會這些獎牌的競爭程度或水平。

在寫在寫,小弟自己也是犯了一直以來的錯誤「寫得太長」。本來小弟是有一中軸線「如何把香港運動員打進決賽」,不過相信大家已悶得看不下去了。所以小弟惟有以數條問題,完結這個好像很有意義,不過越深入就越無意義的課題︰

  • 總會其實為每屆WOC代表隊,訂下了甚麼目標?
  • 相對亞太賽、全國賽等代表,總會在每位WOC代表投放了多少資源?
  • 為甚麼近年WOC代表隊,每年的人選都有些不同的呢?
  • 在總會以至康文署仝人心目中,究竟是亞太賽一面金牌還是WOC入圍決賽的分量會重些?
  • 近年中日代表隊都是憑女子運動員打入決賽的,香港隊又會否考慮效法,加強女子隊實力?




外國雜誌以花絮形式,介紹香港運動員在WOC的表現。只是以一個發展了逾20年的地區,這類評語並不值得恭喜。(不過留意報導把相片與名字搞錯了)
(資料來源: Orienteering Today 2005-05, pp.26-27)


(後註: 小弟原來已榮升「白先知」(白先勇族弟!),因數年前已寫過有關話題,仍未悶死者可按此觀看)

星期四, 10月 08, 2009

Y2Y野外定向錦標賽 初賽 (2009年10月4日 扶輪公園)

今季罕有地第一場賽事不是白理義先生紀念賽,反而是一場Ranking - 是場名為「Y2Y野外定向錦標賽」(Y2Y是一個新的定向會)分為初賽及決賽(決賽在10月18日舉行),不過有趣地初賽被編為總會排名聯賽賽事,反而決賽就不是,結果是小弟不少朋友(也包括小弟本尊),只是參與了初賽,決賽就早早宣告棄權。


說到有趣,扶輪公園此賽區也值得一提。首先,它被稱為「公園」,但並非像九龍公園或荔枝角公園般的(狹義)「公園」,因為其實它是覆蓋了大帽山郊野公園的一部份,範圍不大不小。其次,賽區的範圍只是覆蓋了一邊山坡,即是說可以設計的賽區,都是在這個斜面中上上落落,而這個山坡坡度很陡斜,植被也是以白林為主,當然是穿釘鞋有jetso(好處),不過賽區當中又有條可跑的馬路(大帽山路),穿著釘鞋邊跑邊有做腳底按摩的「享受」,真是十分痛苦。到了最後一個賽段(控制點19-20)基本上要手足並用,才可攀過十數條等高線返回馬路。



如果以純賽員的角度,賽區北面的山丘(即1-13號控制點)是相對容易的,因為地形比較空曠,而且好歹可跑性也高一些。至於14號控制點後由於大部份在陡斜坡面的樹林內,不論跑(大部份時間是行走而已)或者找控制點,都辛苦得多,不過在樹林裡倒有一個不錯的「副作用」,就是樹葉阻隔了大部份陽光,所以即使陽光普照,也不至於被曬傷。



比賽中工作人員很多是陌生的面孔,而熟悉的朋友差不多都是參賽者,這其實是可喜的現象。正如大部份人認為,搞比賽只是承擔責任,玩比賽才是真正的享受。問題是現在玩的人多(相對其他運動如長跑,卻也不算多),肯搞的朋友少,而因為搞比賽已獲得滿足感的更少。難得仍有不少有志之士出現,小弟當然是舉腳同慶。問題是︰何時野外定向可以好像長跑般,不用四處找人捱義氣搞賽事,而是大家自動自覺,甚至惟恐不及呢?這個問題,小弟的答案就如會何時發達一樣,就是不懂回答,且把它留給各位上大人們。

註︰小弟是次亦有帶同新玩具GPS心率錶比賽,如有興趣看小弟的軌跡及其他紀錄,可以按右圖往該網頁。Aby兄曾介紹小弟利用一軟件把軌跡套印在地圖上,不過小弟未完全掌握,故此可能稍後才刊登。

星期四, 10月 01, 2009

我的「野外定向全攻略」- 鳴謝篇

終於收到最後一次的排版稿,亦已付清了製作費用。如無意外,「野外定向全攻略」很快就會和大家見面,首先還是老套地與大家說句「多多關照」!

在撰寫及製作的過程中,曾經得過一些定向界及非定向界朋友的幫助。當然小弟不會只在blog中鳴謝那麼小家,事實上大家很快就會在書中最後一頁見到他們的名字。不過其中兩位,小弟覺得值得在此再大力吹捧,因為他們真的付出了很多,多至對整個出版計劃成敗,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所以在這個收視率不算高的園地,特地再提出一下。

第一位要特別感謝的是莫道教練,他是公認理論素養最高的資深野外定向教練,加上總會TCC(訓練及教練委員會)數年前曾經推出過一些教材,也是由莫教練主理的,是故小弟在寫好稿件後,亦厚面皮的向他討教。小弟以為定向人向來事忙,加上眾所周知他常常要香港台灣兩邊飛,應該不會花費他太多時間心機,不過出符意料地,他卻是把每一稿都詳細看過,更是花了數個下午與小弟,糾正小弟的錯誤,反覆推敲具有爭議的地方。最後,不少技術的標準解釋,不少名詞的統一譯名,都是在這些討論後,小弟才敢確定下來。

令小弟印象最深刻的,是莫教練對待每個課題,都是抱著堅持及一絲不苟的態度。比如說,他曾為了一個名詞的譯名,翻查過多本定向書甚至是瑞(典語)華(語)詞典,而不少技術性名詞有不同意義,他會從十多本參考書中,歸納出最理想的解釋。實際上,正因為他的博覽及執著,解開了我心中不少疑團,令小弟對自己的說法,由半信半疑變成十分肯定,連帶自己的理論水平,也提高了不少(請原諒自吹自擂)。若果沒有莫教練的指導,諸如collecting feature等本地積集已久的誤解,小弟恐防仍會繼續一錯到低(欲知詳情,請留意拙作「野外定向基本技術」部份)。

不過由於莫教練向來低調,堅持不希望在書中特別提及他的貢獻,小弟惟有與其他朋友一併鳴謝。當然相信莫練不會介意,只是小弟始終有些不好意思。

另一位要感謝的,是總會的體育幹事洪小姐。老實說,最初小弟有出書此念頭,構思是希望由總會作主導的,而現在總會參與程度之低,令小弟好生失望。不過話說兩頭,Irene曾經在她的能力下,為小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及協助,事實上,沒有她的幫助,我相信此書根本是出版不了!畢竟小弟孑然一身,並不是任何官方代言人,沒有任何網絡及奧援,加上小弟面皮薄,不敢自稱「XY大學客席講師」或「AB團首席導師」*,於是不少念頭,都要Irene替小弟鋪橋搭路,才能由想法變成真實。

* - 經高人提點,原來小弟對這些榮銜,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小弟十多年前,曾協助總會在本地兩間大學體育系,教授過價值一個學分的野外定向選修課程,以及當過兩個制服團隊的準一級教練課程的主任教練。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書內兩大贈品︰野外均衡定向徑單張,以及保捷行優惠券,都要靠Irene的穿針引線方能成事。其實她還幫了拙作很多很多,只是小弟不敢盡列,以免她有被老闆責備的可能(但小弟必須強調,一切的幫忙都是合符規章,只是我不確定老闆會否怪她太熱心而已)。不過,小弟卻是請她吃一碗雲吞面的榮幸也沒有。當然,在定向界中應該要請她吃富臨門的,實在有太多太多人了。

後記: 由於小弟不擅自誇,更不擅誇獎別人,所以是篇似乎寫得不夠吸引(也沒有任何圖片),更不足反映到小弟內心感激之情,希望各位朋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