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旨聲明: 是次標題只是參考自市面上一本校園小說,小弟並無心無力與各位ME朋友競爭WOC席位,請勿多心!)定向朋友ndming前陣子在
HKOC forum中,曾發起了香港隊參與WOC(World Orienteering Championships - 世界野外定向錦標賽)的
討論,不過當時有另一單更激烈的討論題目,於是這個課題相形起來就沒那麼熱烈,只有幾位定向界中人聊表支持。小弟也在踴躍不發言的行列之一,一來真的事不關己,二來近年有關香港隊的風波,實在多得令人煩厭。不過鑑於發起人ndming, 是這個課題的有心人,以他作為本地頂尖運動員,WOC香港隊前代表以及合資格候選人之一,卻曾自甘「墮落」擔任香港隊經理(看官不要誤會此等同於羅傑承擔任香港足球隊的領隊一樣「筍」,實情香港野外定向隊經理,只是運動員的褓姆,或者更難聽卻又更符合實情的說法,是運動員的奴隸獸),只是為了了解管理層及隊員的想法,從而希望打破之前小弟所說「令人煩厭」的局面。光是這份心意,亦足令人動容,所以雖已事隔一段時間,小弟還是組織一下思路,發文支持一下ndming。
WOC與小弟最接近的一次,已是20年前的1989年(!),當年總會首次派出隊伍,參與O-Ringen瑞典五日連環賽(總會以香港代表隊名義出席O-Ringen,絕對是出隊WMOC之前的另一大創舉,不過該次大家都是全自費出賽的,一毫子公帑都沒有花,所以大家可以省卻去投訴的心機),小弟亦是其中一位成員。不過雖說是香港隊,大伙兒卻只是住宿於學校改建而成的宿舍,每天還要在超市搜尋過期面包及燒雞果腹(這亦是其後小弟再不熱衷於加入港隊的原因之一)。不過有四名成年隊友是分開住宿的,而且他們每天都會帶些剩餘的食物(如三文治、雞蛋),接濟不夠飽的隊友如小弟。事緣他們獲挑選參與包食包住的O-Ringen Clinic (即O-Ringen Academy的前身),而他們獲得此禮遇的原因,是除了O-Ringen外,他們還會參與稍後進行的WOC,故此總會推薦他們加入Clinic,以獲得更多備戰的機會。
珍貴歷史圖片: 1989香港代表隊在O-Ringen,當中仍有部份現時仍活躍於定向界(包括已不活躍小弟) 其實當年除了領隊及四名代表外,還有少數隊友繼續留在歐洲,直至WOC時與代表隊會合觀戰。不過仍是中學生的我沒有盤川,一完成賽事就返港,所以至今仍是與WOC緣慳一面。這件陳年舊事值得一提的,就是當年小弟其中一位隊友,就是其後奪得多屆全港冠軍,直至現在仍位處精英之列的定向長青樹KK楊。KK楊不是當年參與WOC的一員,不過相信是參與WOC次數最多的香港運動員,在他身上,可以體會到香港運動員在WOC由DNF到稍為脫離榜尾的掙扎歷程。但問題是,除了他身邊的朋友外,其他人卻從無機會分享到他的經驗。究竟是他不願意分享,抑或總會沒有適當地安排他分享,還是大眾根本沒興趣聽他的分享,一時也說不出所以來。不過從KK楊本身的性格,以及他多次佈署當教練卻不獲接納的情況,相信第一個可能的可能性很低。事實上,其他代表隊(如亞太賽、全國賽、海外集訓等)的情況也是一樣︰選拔時熱烘烘,完成返港(不管是否凱旋而歸)後就無聲無息。照道理香港隊在這些賽事,成績並不如WOC般不堪見人,搞個賽後報告會,再請小弟之流報導之餘喝喝寶X力也不為過罷?
當年O-Ringen的港隊大本營,從營幕外朋友的姿態,以及兩位隊友寧吃不擺post的情況,可見當年饑寒交迫的慘況。 不過小弟相信,WOC的情況比較特殊,首先,亞太賽或其他賽事香港隊的規模龐大(最高峰期可以包大場踢足球!),受惠澤的定向朋友較多,而WOC永遠只有數丁代表,而且牽涉的亦永遠只有那幾丁人,其次,香港隊在其他賽事,好歹總有些獎牌落袋,而WOC則永遠只能號稱亞洲區第三(因近年都只有中日港派隊)。於是依小弟愚見,ndming討論的潛台詞,應該是「若果香港隊始終只會在入圍賽榜尾徘徊,那麼是否還要繼續派隊去「墊底」及丟人現眼?」(必須強調此潛台詞是小弟後加)。老實說,以現時的狀況我們想把香港隊帶離榜尾,與其說加強些甚麼,倒不如貼錢資助其他新興地區派隊參賽墊底, 效果可能更明顯些。
相信本地大部份精英運動員,都以跑WOC為終極目標,但當夢想成真跑WOC時,除了空泛的盡力而為外,又會有甚麼目標呢?我不是他們的一份子,當然不會知道,不過我從沒有得過任何暗示明示。小弟沒有資格苛責他們,問題是,我們的運動員實在大條道理這樣想,因為政府、總會、教練們等,不論支援上及心態上,都不是建基於協助(或要求)運動員更上一層樓的 。結局是,起碼在小弟眼中,派隊出WOC的最主要目的,是為WOC充撐場面,令WOC有更多參賽地區。如果這個也是總會仝人的真正意圖,其實亦無可厚非,只是當以色列及摩爾多瓦也有運動員晉身決賽時,香港長年包艇又是難看了一些。
小弟當年嘗試將香港隊的「佳績」,以頭條方式報導,不過上至總會執委員,下至各會員都沒有甚麼反應
(資料來源: 定向香港 2005年10月號) 「既然無希望,不如不派隊」,感覺上是特區負責體育人士常見的思路,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亞太賽分齡組別,或者全國賽先進組別的獎牌去麻醉自己,最重要是自己感覺良好,以及足夠說服撥款機構繼續支持。至於精英們不高興,或者真正知悉內情的朋友的負面感覺,相信不會是這些主事人士的考慮。正如特區人士永遠只管把亞運、東亞運或全運會的獎牌當成寶,而不需理會這些獎牌的競爭程度或水平。
在寫在寫,小弟自己也是犯了一直以來的錯誤「寫得太長」。本來小弟是有一中軸線「如何把香港運動員打進決賽」,不過相信大家已悶得看不下去了。所以小弟惟有以數條問題,完結這個好像很有意義,不過越深入就越無意義的課題︰
- 總會其實為每屆WOC代表隊,訂下了甚麼目標?
- 相對亞太賽、全國賽等代表,總會在每位WOC代表投放了多少資源?
- 為甚麼近年WOC代表隊,每年的人選都有些不同的呢?
- 在總會以至康文署仝人心目中,究竟是亞太賽一面金牌還是WOC入圍決賽的分量會重些?
- 近年中日代表隊都是憑女子運動員打入決賽的,香港隊又會否考慮效法,加強女子隊實力?
外國雜誌以花絮形式,介紹香港運動員在WOC的表現。只是以一個發展了逾20年的地區,這類評語並不值得恭喜。(不過留意報導把相片與名字搞錯了)
(資料來源: Orienteering Today 2005-05, pp.26-27) (後註: 小弟原來已榮升「白先知」(白先勇族弟!),因數年前已寫過有關話題,仍未悶死者可
按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