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消失的賽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消失的賽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12月 17, 2014

消失的賽區(23) - 警察少年訓練學校

回顧之前寫落的「消失的賽區」,發現原來有不少已經重生了(如金山、嶂上),有些更是壓根兒從未消失過(如坪洲),心想,這次要找個名符其實的。




警察少年訓練學校(Police Cadet School - PCS)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它可說是由(皇家)香港警察設立的中學,提供相等於中四中五的課程。雖然曾有段時間我很想當警察,不過最終還是循所謂的「正途」 - 即文法中學的途徑去升學,所以對它的運作不太了解。但我想總有不少現役或退役警隊中人是來自PCS的,大家可以發掘一下。

若果問我們一代對PCS的回憶,大家必定會想到無記劇集「新紮師兄」,因為這套劇就是描述一批熱血少年進入PCS後的遭遇,小弟也曾因為此劇苦練一百下掌上壓。不過對定向人來說,PCS還有多一重意義,就是它也是香港定向的發源地。定向總會的創會會長白理義先生,正是當時的PCS校長,而總會在80年代尾獲得固定的辦公室前,也有多年是棲身於PCS內的。

由於香港定向發展與軍警單位的淵源,早年我也有多次進入過這些神秘單位的機會,包括去過PCS參與青少年集訓營,以及在尖沙咀槍會山軍營練跑等。只是印象中,從來未試過在PCS內跑定向,所以這兩張定向圖的來源,相信又是另一不解之謎。無論如何,由於香港教育環境的改變,所以PCS已在1990年關閉,亦應該沒有重開的機會,所以現時要找這個賽區,也是不可能了。(加上近日得悉,已舉辦了近廿年的白理義紀念賽,今年有可能爛尾,又令此文章多了幾分應景...)

如何前往︰據小弟有限認知,當年PCS有粉嶺芬園營和上水天祥營兩個部份。現時芬園營已變成警察駕駛學院,而天祥營則被改建成為北區醫院。

同場加映︰新紮師兄劇集的預告,事實上劇集出街之時,小弟尚未玩定向。問題是,現在小朋友參加所謂的「黃埔軍訓」也是叫苦連天時,PCS即使現時仍然健在,是否還有生存空間呢?


星期五, 7月 18, 2014

消失的賽區(22) - 苗田

早前寫過橫山腳後,家父提及該區還有另一個消失的賽區 -苗田,只是我真的想不起曾有去過那裡比賽。恰巧有朋友找我要苗田的地圖,清查存貨,原來也有兩張,就順手放在這裡公諸同好好了。



單從地圖觀察,這個地方比橫山腳是空曠些少,不過也是同樣多沼澤易濕腳。何況廿年前空曠的地方,相信現在也是茂密非常了。

如何前往: 上面兩場比賽也是以烏蛟騰為終點,可以在大埔墟乘搭20C專線小巴前往,不過一天只有11班。

星期二, 7月 08, 2014

消失的賽區(21) - 泥涌

最近新界「東北新市鎭」(學梁太般加引號是因為此計劃十劃都未有一撇)鬧得熱烘烘,小弟本想湊熱鬧,介紹一下也在其中的消失賽區「坪洋」。不過上次介紹橫山腳,說到「容易濕腳」,想起另一個更出名的「消失的賽區」,卻因小弟腦退化一直未有介紹,趁著最近有空,也可花些少時間緬懷一下。

泥涌曾是,相信現在仍是一個熱門的郊遊地區,尤其在我中學年代,這裡曾是學校旅行聖地,小弟也到過這裡摸蜆和放風箏。數年前重臨故地,發現其實那個泥灘尚在,周圍仍是有太批人在放風箏。只是原本可玩定向的村落和空曠地,已是面目全非,現時一邊變了密麻麻的村屋群,另一邊變了豪宅,基本上是閒人免進,更是玩定向免問了。

(順道一提,在我中學年代,曾很低能地以為毗鄰的烏溪沙是一個島嶼,因為當年未有馬鞍山新市鎭,前往烏溪沙要在馬料水乘搭渡輪。)

說到泥涌,小弟的定向年資尚淺,只是到過一兩次。其實光看地圖,也會發現這裡可玩的地區不多,而且很多時路線要穿過泥灘,比賽後很容易有藉口買新鞋,加上賽程中間往往要走出(甚至穿越)西沙路,很難設計安全好玩的賽程。下圖所示的「賑飢野外定向大賽」,據說是早期香港一場很大型的定向賽事,相信是「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的前世,小弟1985年尚未玩定向,不過想像到這場比賽再加1986年第一次搞APOC(亞太野外定向錦標賽),應該是本港定向的第一個小陽春 - 只是第二個又不知何時才出現。

至於小弟有份的另一場賽事,則與近期香港定向發展有些少應景︰在1987年,香港野外定向會(HKOC)曾特地為出征世錦賽的香港代表(當然這兩名代表,同時也是HKOC的會員),在泥涌搞了一場籌款賽,為他們籌募旅費。當時小弟只是定向小薯仔(現在則是小薯佬),加上時隔近廿多年,對活動情況的記憶已跌至近乎零,不過大家其實也可問問當事人,因為其中一位代表現時仍活躍於定向界。
 
(我找不到當年的地圖,卻在相簿中找到一張已退色的照片,相中的主角明顯地年少已有慧根,正在閱讀同年出版,由張曉威老師編寫的第一本中文定向書「越野定向」。不過相中重點其實是橙圈圈著的小markers,是當年HKOC特地製作用來義賣籌款的。)

說這件往事應景,是因為最近有一支或多支香港定向代表隊,也出現了只具代表之名,無代表之實(指資助、待遇等等)的情況,令部份代表不爽。明顯地,他們其實是遇上了廿多年前,徒步定向精英要面對的相同情況(否則也不用要會方代他們籌旅費)。我不想說甚麼「窮風流餓快活」,因為這根本是不正常的,而且亦如Kerry前輩話齋「人賤不等於自己也要賤」(這裡是指待遇,不是指人格)。問題是,現實就是現實,徒步定向精英也花了近卅年(如由1985年首次參加世錦賽計),才取得體育學院的B級精英支援,而不少當事人其實已無緣受惠,只是為後人無償開路而已。

至於如何讓這些代表隊既有資助而又不失霸氣,我想除了假如我有一百萬以外,也有賴各位定向朋友的想像力。其實去年也曾有一場比賽,是替沿徑定向的代表隊籌款的,只是不知何故今年再見不到。當然除籌款賽外,還有其他可能性,且讓定向諸君,在開會和網上留言以外的時間發掘一下好了。

加送另一張相對較近期的地圖(但也已是廿多年前的) 
 如何前往: 九巴99, 99R及299X中途均會停靠此站(泥涌站)。

備註:  順道為尚在義大利為香港奮戰的世界定向錦標賽及世界沿徑定向錦標賽的諸位代表打氣,加油!

星期一, 7月 07, 2014

消失的賽區(20) - 橫山腳

喜愛「周圍貢(到處走)」的朋友偶爾會抱怨香港郊區的交通不便(當然這是以前的事,自從保育意識高漲以後,他們就不再多提這個話題,起碼不敢公開抱怨),比如西貢在平日,廿年以來也只有一架94號巴士前往大網仔過外的地區。在小弟在學之時,有教授指出這是政府故意造成的,透過減低這個地區的可達度,令這些地區更少人到,從而減低對環境的人為破壞。

基本上這是個矛盾的情況,環境越優美的地區,自然越多人想到訪。但想要「享受」自然,往往還是要付出代價,而這些代價更通常是要透過非常間接的方式去付出的。當然小弟不是「馬寶寶」發言人,無意在這裡論述這些複雜的社會問題。不過之前提過的「定向四寶」之三: 北潭凹、白沙澳、嶂上,以至很多新舊定向熱點如狐狸叫、牛過路、灣仔、鹿湖等,也是位於北潭涌閘口內,就會知道定向人也是造成矛盾的一員。

不過說開交通,其實我覺得有一個熱門郊遊地點比西貢更為不便,就是新娘潭。因為西貢好歹還有一架半小時一班的94號巴士,而新娘潭只有一線假日才有的275R方可到達(據聞還有一架20C專線小巴,不過班次超疏落)。有趣的是,與西貢相反,新娘潭這裡並不是熱門的定向賽場,只有一個稱為橫山腳的地方曾經用作定向比賽。

橫山腳(也有稱為七木橋,雖然在那裡我找不到七條木橋)在我初玩定向之時(即80年代,與M Club同屆),也算是熱門的定向賽場,因為在已衰退的腦裡,我也有三數次來過這裡的記憶。不過印象中,我卻從未乘搭過上述的275R,可能是在當年,主辦單位多數還會租旅遊巴提供接送服務。只是我記得的橫山腳,植被頗為茂密,不明顯小徑超多,加上有不少沼澤,很容易濕腳,所以對她的「消失」,也沒太多眷戀之情。

橫山腳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次,是我中學時代,在這裡參與由「聯校地理學會」舉辦的野外定向賽中,取得過亞軍。不過深印象並不是緣自興奮,反而是失落,因為在我心目中,這是一場「雞賽(即水平比較低的賽事)」,但竟仍不能取得冠軍,感覺很不是味意(不過敝校方面就相當高興,更曾有大肆宣傳,也許因為當年未有學界賽)。只是,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個「聯校地理學會」是甚麼東東,進大學後才知它其實是由三間大學地理系本科生組成的團體。當年這個「聯校地理學會」也搞過不少與定向有關的活動,其中曾舉辦過一次大型的介紹班,有二百多人參加,實習課訂了七、八架旅遊巴接送學員和教練來回,情境與屋邨大旅行一樣浩浩蕩蕩。近年除了「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的簡介會外,已沒有如此盛大的訓練班(其實近兩年「無國界」也再沒有搞簡介會),但若問我有否失落的感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少了這些大型班,很主要的原因是多了很多開班的途徑,正如少了橫山腳,卻多了十多個公園可以玩定向,還未計珠三角無數的新賽區。定向運動仍是在進步中,可能比其他熱門運動慢,只是作為發燒友,還是不愁寂寞。





如何前往: 乘搭內文提及的路線(或駕車)前往新娘潭,橫山腳就是在新娘潭路的另一邊(可參考1987年版本的地圖)

另加溫馨提示:
看官可能發現小弟在「消失的賽區」中刊登的地圖,都沒有加「請勿翻印」的水印,其實主因只是小弟疏懶而已。不過這些地圖全都有廿卅年歷史,大家千萬不要再翻印作定向活動用,否則被參加者「狂炳」張地圖不update與小弟無尤。至於有需要轉載者,施主請註明出處即可,善哉善哉。

星期五, 11月 15, 2013

消失的賽區(19) - 排頭坑

正如樹根哥話齋,這個專題是「收skin」已久。不過近日敝會即將在第一個消失的賽區 - 金山(小弟的報道在此) - 再搞比賽,牽起了一片「那些年」風,小弟亦借此機會抽抽水,推稿一則,希望可以推高這裡的收視(其實說到「消失的賽區」小弟還有很多存貨,得閒用來吊癮也是不錯)。


排頭坑 - 一個對小於廿年定向齡的朋友來說,應該是陌生的名詞。這裡可稱為友會同社的主場,因為同社的「老巢」,就是在排頭村。(在此要多謝同社,多次慷慨借出會址予定向團體,讓小弟也有機會在此準備賽事和燒烤)。

排頭坑介乎沙田至火炭,大概是在萬佛寺的附近。這裡可說是香港典型地形,就是有不少上高落低。不過此區最「著名」之處,就是有很多劣地,沖溝和地坑,絕對是「越快樂越墜落」(前輩之言)。90年代曾有一場學界賽在此舉行,結果發生參賽者墜坑事件,更引來記者報道,之後這個賽區就消失了一段時間(直到現在),相信與這個脫不了關係。

不過,對我來說,排頭坑是充滿了愉快回憶的。我只在排頭坑跑過兩次,但都有幸獲得獎項。其中一場應在1991年臨近聖誕之時,因印象中當日跑完之後,我還要趕返宿舍準備翌日考試(大學上學期考試是在12月中舉行的),現在我還是想不起當年為甚麼會這樣癲!另一場就是上圖顯示的「1986黃大仙工青野外定向大賽」,這次是我第一次正式取得獎牌的定向賽事(之前在白沙澳的比賽小弟雖取得冠軍,但不知何故卻沒被頒獎項),現在想來,這個早來的獎項可能只是個誘餌,因為之後整整一年我也沒有拿過獎,但只是這個獎,就已令我留在定向界近30年了。

這孰喜孰悲,是欣慰,還是遺憾?老實說,至今我還搞不清楚。

 

星期三, 10月 31, 2012

消失的賽區(18) - 白沙澳

本來這篇「消失的賽區」小弟想是在封筆之時刊登的,不過近日出現了一段新聞,而這個blog久未update亦令不少人以為小弟退出定向界,加上「實發」乃小弟的lucky number,所以趁著有些心機,速速在這裡留下數隻字,起碼讓大家知道小弟仍未死得。
由於這段新聞與是次主題無關係,所以只刊登了標題(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2012/10/24 A9版)

有好些朋友問過小弟為甚麼無恥地自號「白沙澳王子」。實情這可以分成兩部份︰「王子」是突顯小弟作為「定向富二代」的尊貴身份,至於白沙澳在小弟定向生涯裡,乃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小弟第一次玩定向比賽,以及繪畫惟一一張定向地圖,地點也是在白沙澳。

不過在冗長的故事前,必須澄清一下︰定向界所說的白沙澳,與真正的白沙澳(即上述的白沙澳「濕地」)其實隔了一條海下路。「真正」的白沙澳範圍(即在青年旅舍以及白沙澳村的一邊),印象中沒用來搞過野外定向,我們以前使用的白沙澳賽區,乃在海下路的東面,位於爐仔石、獅地及大灘之間的無名稱地區 - 這恰與定向的景況很相似,既不是長跑、又不是行山、更不是越野挑戰賽,甚麼都不是。

要說白沙澳當然就要提小弟跑的第一場正式比賽,乃是在1986年4月舉行的「英軍野外定向錦標賽」(這個賽事相信在香港永世也不會再出現),事緣小弟之前一個月剛在家父慫恿下,上了由市政局(也是不再有的名詞)舉辦的野外定向初班。老實說,當時我只是想上過便算,畢竟我並不擅長運動,對任何戶外活動也沒啥興趣。但其後家父竟然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替小弟報了這場賽事(可見冒人簽名在定向界歷史悠久)。當年賽會還是流行提供旅遊巴接送的服務,心想當遊遊車河行行山,「浪費」一個星期日應酬家父也好,這就是我很不情願的第一次的由來。

這個「第一次」小弟跑得算是不俗,更取得冠軍 - 實情是因為小弟那組(H14 - 當年是最小的年齡組別,順帶一提,在此一段期間D14組是完全沒有參加者的)只有兩個參賽者,另一位參賽者的成績是DNF,因他在比賽中摔斷了手臂(回想起來這也算是定向裡面嚴重的意外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參賽者是小弟的鄰居,也是被家父捉往玩定向的另外一員,即是說若果沒有家父來這招「先斬後奏」,這個組別就根本沒有參賽者。不過老實說,我自覺跑得真的不錯,開始(錯)覺得自己可能是有些天份,於是縱使之後家父沒有威迫利誘,我也開始了跑定向。

白沙澳把我這個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小子帶進了定向界,在初嘗定向的十年間,我來過這裡無數次 - 正如在另一篇「消失的賽區」中提及,白沙澳以及嶂上、昂平以及北潭凹,堪稱定向界的「西貢四寶」,差不多每個賽季,也至少有一場賽事在這裡舉行,當中甚至包括1988年的世界杯賽事。此外,由於這裡毗鄰青年旅舍,故此也是Junior Squad Camp的必然之選 - 只是我沒幸運有那麼多Junior Squad Camp可以玩,我只是以教練身份在那裡協助而已(早期的Junior Squad Camp在培養運動員方面是完全失敗,但就培養了不少「玩」定向的人材,小弟很一部份定向朋友也是在那時認識的)。及後,小弟的屬會第一次搞賽事(色級賽)也是在這裡,之後更多次翻炒 - 包括僅有搞過一次的五週年記念賽,成為敝會的半個主場,更帶歇小弟有機會畫這裡的地圖(更叨光拿了個「最佳地圖獎」,有關故事可見此)。到了再後期,小弟成為二級教練後,亦有不少中班訓練在這裡進行,最有印象是其中有次與色級賽撞場,被總會警告,這當然從另一方面反映香港的賽區真的不多,但也可以想像當時這裡是如何的熱門。


白沙澳與之前介紹過的圓山金山一樣,也是死在敝會手上的「消失的賽區」(即最後的地圖是出自敝會之手)。只是白沙澳「死因」比較單純︰據資深會員回報,這區的植被,比20年前是茂密了很多,當年此區吸引之處,是有很大範圍的淺黃色(雜草地),但這些地區現在也變成了密綠間或者是深綠色了。最後一場在這個範圍舉行的賽事,倒不是由敝會,而是由AYP於2004年2月舉行的錦標聯賽賽事,不過當時的主菜是在爐仔石,白沙澳只是路過而已,當時除了最明顯的幾條小徑外,其他地方已是不能通行,而在此之後,這一帶就只剩下一南(北潭凹)一北(灣仔/爐仔石)兩個賽區,連帶牛過路、嶂上、狐狸叫等賽區也一起消失了很久,與金山等明明可以用都無人用的情況很不同。

白沙澳標誌著小弟定向的瘋狂年代︰實在白沙澳的位置超級不方便,在7號小巴出現前,根本沒有公共交通可以直達,只能坐94巴士到高塘再走30分鐘才到。但在這段時間,我幾乎是逢賽必到、逢到必早。其實不只是白沙澳,有更多「隔涉」的賽區,包括例必要爬升200米才到起點的牛過路、行到人都矇的花山、狐狸叫、黃公田、以及之前介紹過,走去要一個鐘但只玩得40分鐘的大浪等,也曾讓我趨之若鶩。比賽、教班、訓練加搞比賽,基本上是佔據了我那段時期大部份空檔,我有一陣子甚至到過西貢花園睇樓!

不過小弟這個曾經的神經病人,近日卻缺席了大部份定向賽事,搞得有些人以為小弟出了問題,甚至致電來慰問!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野外定向全攻略」還未回本,但虧錢也已是數年來的事,何況原先我是想用這筆錢念PhD,本來就與把錢丟到鹹水海或現在的情況也沒有分別。實情小弟只是單純的疲倦而已。是的,是純粹的疲倦, 我還是享受在陌生地方迷途,但又實在更想在假期時,在床上睡到自然醒。我好懷疑,除了未收經外(因沒經可收),其實我已屆更年期。這樣說其實很折墜,因為會得罪大批比小弟先進的定向朋友,只是,當體會到定向發展與廿多年前沒大分別,賽區多了,賽事多元化了,但覆蓋面沒變大,組織的陋習也沒有改變過,我實在找不到令自己興奮的理由。

若果今天真的有一場在白沙澳舉行的比賽,我也未必會報名參加了。我想,現階段我需要的,是單純的休息,小歇一下,累積熱情,再衝刺過(因為我也有目標,就是2014年去哈薩克玩亞洲賽是也!)。

如何前往: 在西貢市中心乘搭7號專線小巴,於猴塘溪或白沙澳青年旅舍下車。


這裡還有一個hidden agenda,就是曾有一位定向發燒友,高級助理警務處長Mr.Toby Emmet,在這裡有一幢別墅(80-90年代,但實際年份就不清楚)。這位Mr.Emmet實在有不少可以說,他的官階比(當時的)總會會長Mr.Birney還高,但卻毫無架子,對我們十分親切(不過因為我並不是他那個組別,所以接觸不算多),據定向老人稱,當年有很多定向難題,也是靠Mr.Emmet在背後的幫忙才能解決,只是他從不居功,故此得悉的人非常少。當然另不能不提他的兩位公子Adrian及Anthony,年輕時是人見人愛的小伙子(其實小弟只是比他們大幾歲,但從未接受過前輩這樣的讚賞,覺得很不公平),一段時間後有機會再見,嘩,真箇「十六十六少女會改變」!變得高大威猛,甚有乃父之風,可惜他們已不在香港居住,否則應可成為吸引女運動員的生招牌  - 順帶一提,當年還有一對外籍姐妹花Crystine Lee和Victoria Lee,想必也曾迷倒不少定向少男,而小弟有幸當年與妹妹同隊出外比賽,更曾羨煞過某些旁人,只是這些往事實在已不堪再回味了。
在網上版(Off Beat - 香港警隊官方刊物)中找到Mr.Emmet的照片,資料顯示他在1997年獲頒MBE勳章

後後記︰寫到臨尾,想找一些舊圖貼在這裡,卻發現我手頭上的白沙澳地圖全部不見了!開頭以為是萬聖節撞鬼,後來醒起好像是之前把它們借給了某君,但某君是誰以及是在何時借已完全記不起。如有好心人知道詳情,煩請通知一下小弟這個腦退化症患者,有勞有勞。

星期三, 12月 01, 2010

消失的賽區(16)(17) - 坪輋,麒麟山坳 暨 1980年代單車定向

之前與定向朋友討論剛舉行的「第一屆香港越野單車定向錦標賽」,說到記憶所及,以往在本港也有舉行過單車定向。翻查自己的舊地圖夾,果然有重大發現,就是本港僅有舉行過兩次單車定向賽事的地圖,包括1985年的坪輋,以及1986年的麒麟山坳。後者更附印有賽程,可以見到當年的賽事,比新近搞的那次更近似正規的山地車定向。



(兩張地圖都比A3大,故此惟有把它們的下部剪掉)

當年的賽事,是在鄉村地區進行,小徑阡陌縱橫,玩起來挑戰性當然是很大。問題是,現在要再在這些地區舉行,要獲得當地居民的同意,難度也是大很多,大概這是「民智益發揚」的副作用罷。

這兩場賽事小弟並沒有玩,不過1986年那場,依僅有的回憶,小弟是當過賽區的巡邏人員,還因為撞壞了單車而被「單車之友」的朋友責備。只是大抵是「腦退化症」發作,其他情況已沒有印象,惟有從手頭僅有的報道,緬懷一下當年的盛況。


資料來源: 香港野外定向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p.65

P.S. 上面文章源自的「香港野外定向會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可說是香港定向發展史的惟一參考材料。如果香港野外定向會還有存貨,大可考慮拿來發售或者抽獎,販賣一下大家的集體回憶,滿足定向新人們的求知慾,尤其很快就會是總會成立卅週年之時。

星期一, 10月 18, 2010

消失的賽區(13)號外 - 香港最小的野外定向地圖

之前曾提過其中一版「圓山」地圖,可能香港有史以來最細幅的野外定向地圖,不過近日收拾自己的「定向寶盒」時,發現之前應該是錯了,香港最細小的野外定向地圖,幾乎肯定是以下這張︰


1. 下圖是繪畫地區的實際情況
2. 地圖上的啡色點﹐乃被小弟弄髒了的


這張於2009年繪畫的地圖,雖然比例尺只有1:4000,但仍只是約5.3cm x 6.6cm的大小,相信也是全世界其中一張最細小的地圖。

當然大家也應該知道這張地圖並不是用來搞比賽的,相信敝blog讀者多半是知道來龍去脈。如不知詳情的,可參閱小弟的這篇報導,其中有一張相片,也出現了這張地圖的橫額,相信大家看完後便會恍然大悟了。

星期一, 9月 27, 2010

消失的賽區(15) - 大埔仔

上次提過大澳門只是「使用」過一次就「消失」了,實情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在附近其實也有另一個例子,就是同樣位於清水灣半島上的大埔仔。現在有關地區大部份已變成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園,所以要重玩也不可能。



而玩過這張地圖的朋友應該極少,一來年代遠久,二來這場比賽是1986年香港童軍鑽禧大露營的其中一項活動,當然必須是童軍才有機會參與。小弟有幸當時是學校旅團的小隊長(又好像是團隊長,忘記了),總算是適逢其會。只是至今小弟仍不明白,為甚麼當年童軍野外定向會沒有邀請小弟入會?

星期四, 8月 12, 2010

消失的賽區(14) - 大澳門

香港地小人多己是老生常談,這也是用來解釋本地新鮮定向賽區貧乏的借口之一。不過,實在也有些賽區只是使用過一次,比如以下這一個。



這個地區(究竟是「大澳門」還是「大坳門」?)只在1986/1987其中一場聯賽使用過,之後好像再沒有定向活動在此舉行過。與其他「消失的賽區」不同,印象中這裡是沒有太大變化,甚至現在仍是熱門的郊遊及遠足地點,據說更是學校旅行的熱門選擇之一。

當然從技術角度,這裡搞定向的合適度只是一般(因為賽程只可設計成環繞著大嶺峒以及平托坑山進行,難度及趣味性比較低),不過鑑於這裡是熱門的郊遊點,用來搞色級賽,或者設置一條定向均衡徑應該還是可以考慮的罷。至於為甚麼一直再沒有被利用,相信又是一個謎。

說回地圖本身,其實己是1987年的作品,採用5m等高線間距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而據其餘的印象,此圖水平真的不錯,所以該場賽事小弟的成績也相當不俗(曲線讚讚自己,哈哈!)。不過在20多年後再回看,卻又會勾想另類的回憶︰
  1. 當年還是用印圖機去覆印賽程的,所以可以見到有部份賽程是不太清楚,而地圖的校準點是會用來校準控制點的位置(可見到這張地圖賽程相當合位,不過也常常出現印歪的情況)。小弟其後亦曾親自操作過印圖機,覆印約七條賽程共百來張地圖,評語是「用完人都癲」;
  2. 這次的控制點提示以當年標準來說,己是十分精美,相信是用字尺繪畫的,而小弟在七年後首次擔任賽事主持時,還是用手畫控制點提示;
  3. 繪製此圖的「香港青年野外定向會」,對定向年齡低於20歲的朋友來說已是陌生。不過在80年代,它是僅有的兩個公開定向會之一(另一個當然是歷史更久,現在仍是本地龍頭的「香港野外定向會」)。名副其實,香港青年野外定向會是一個頗活躍及朝氣勃勃的定向會,當然也有舉辦過不少定向比賽。不過不知何故,該會竟在90年初無聲無息地「摺埋(解散)」,由於小弟曾非該會會員,對此所知不多,希望其他定向老人有機會可以介紹一下。

星期二, 8月 03, 2010

消失的賽區(13) - 圓山

原來敝blog又再次很久沒有更新了,事緣小弟與不少定向朋友(如荔枝莊莊主)一樣去了遠遊,不過小弟並不是去玩定向,只是去了玩,所以更沒有可update的。而這篇文章其實已寫了段時間,只是寫得很散亂,所以要費些時間去整理。

最初想寫的原因,是之前提過愉景灣的地圖,應該是歷來最大幅的野外定向地圖。那麼,歷來最小的野外定向地圖,就可能是其中一版圓山地圖,即是第13個消失的賽區了。手頭上這份1997年由HKOC製作的圓山地圖,只有13cm x 10.2cm大小(離奇的是地圖上沒有任何繪製的背景資料,令它更加細小),故此當年比賽,也要換兩次地圖才能湊足足夠長度,而三張地圖合併,還是不及一張A4紙的大小。之後XCC重新繪製了地圖,算是大大擴大了賽區的範圍,不過實情最可用的,還只是HKOC之前繪畫的部份。


HKOC版圓山地圖

圓山賽區有時被稱為錦田,位於元朗北圍村附近。既然圓山的地圖那麼細小,實地當然也不會大,其實整個賽區,只有數個山頭,面積比部份市鎭公園更小。不過它有趣之處,是有很多細小又形狀相近的山窩,還有很多沖溝及泥坡,很容易混淆(與北歐地形多小丘及小陷地有異曲同工之妙),運動員很易犯上平行錯誤(parallel error)。所以這個地區細小,但技術要求很高,簡直是賽事搞手的恩物︰因為很容易就設計到技術水平高的賽程,但又不需要花太大功夫,在大範圍設置控制點。


XCC版圓山地圖(1999年,該比賽是第一場使用電子打孔系統的聯賽)

此外區內有一片大空地,即使用來作接力賽接棒區也是綽綽有餘,搞其他賽事更沒有問題。而且此區非常空曠,在賽事中心(即大空地)處,很容易觀賞到其他運動員精彩的犯錯,觀賞性十足。不過,空曠也有其問題,就是在暑天比賽時十分辛苦,YAOC blog中有一場慘痛經歷的報告,而小弟有次在訓練後,在村口士多竟可一口氣喝掉五支冰凍維X奶,打破了個人記錄!不過說回來,起碼村口有補給,而且賽區細小而複雜,即是說賽程通常是難而短,辛苦過後,在村口士多邊吹水,邊回味之前的賽程,總比有時跑完沒趣賽事後,仿如無回憶的情況好得多。

有部份朋友自今仍是憤憤不平,這個有趣的賽區為甚麼會被封場,卻又從沒有個官方說法呢?小弟曾經私下問過總會某高層,獲告知原因與私人產業有些關連。翻查記錄,此區最後一場賽事是2002年的總會20周年屬會錦標賽,與2003年沙士後,不少空置村地被轉作為遊樂設施的情況(事實在之前,該區早已有一個頗有名的音樂農莊)是吻合的,不過另一方面,2003年同時是總會前任會長與現任會長交接之年,執委會亦有很大變動(但之後就沒甚麼變動直至現在),恰巧地圓山及金山這兩張由同一定向會繪製的地圖,也是在相若的時間不再被使用,實在又難以讓持陰謀論者釋懷。

說回賽區,印象中第一場賽事是在1988年舉行(不過小弟找不到當年地圖),當年的賽事中心,是遠在錦田公路的蒙養小學。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小弟有幸在該比賽奪冠,更能親手從白理義先生(總會當時的會長)手中取得獎牌。屈指一算,很快就是第十七屆白理義先生紀念賽舉行之時,而小弟的獎牌櫃,近年又極少進帳,除了唏噓及嘆息,也想不到有甚麼好做了。


在這篇白理義先生紀念賽的賽員需知中,找到白理義先生的相片。小弟大膽推斷背景是上述小弟提及的賽事,而非賽事主任所說的。因印象中1993年白理義先生已返回英國定居。

如何前往: 於元朗鳳翔街乘搭601專線小巴至總站,步行約10分鐘就可到大空地,亦可於乘坐巴士51,54,64K,64P於錦田公路蒙養小學站下車,沿錦田市街及錦慶路前往,步程約30分鐘

星期三, 10月 14, 2009

消失的賽區(12) - 大浪

之前來了一段又長又悶又無謂的討論,且讓小弟簡短的介紹另一個消失的賽區,

早前把「搬遷告示」放在舊blog(其實應在數年前做的!),發現最後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兩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賽事,恰巧都是在「消失的賽區」中進行,其中一處「滘西洲」小弟之前已作介紹,不過另一處「大浪」,卻遲遲未出文,希望不會是老人痴呆症的早期徵兆!

大浪賽區其實是西貢鹹田灣,亦有人稱為大浪東灣(必須留意,原來香港是有多個大浪灣的)。這裡其實是個風光明媚的海灘,小弟亦曾多次在此露營及遠足。不過令小弟印象深刻的,卻是這個賽區的偏僻︰眾所周知,這裡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達的(除了私家遊艇!),算是最近的路徑,就是從北潭凹巴士站出發,倒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經赤徑村及大浪凹前往。而要離開的話,最近亦只有沿此路返回一途。



問題是,這段路徑應有5-6公里長,加上大浪凹高程約200m,北潭凹亦高約140m(而赤徑村及鹹田灣是在海邊),即是一來一回,要走超過10公里,上坡逾500m!加上北潭凹本身也是遠離市區的,於是車程+腳程,來回已花了5-6個小時。但從定向地圖中可以看到,這個賽區其實不很大,小弟那個賽程已算是打了個交叉,亦只是耗時40分鐘內。事實上,這個賽區的地徵不多,很多地方也是密林或沼澤,可以設計的賽程,真是長極有限。


前程大浪的示意圖

於是大家發現,未到出發已走至腳軟,最慘是,即使腳軟,還要留力一步一步走回北潭凹,但相反地,正式的比賽卻只是小菜一碟,絕對是夠反高潮。而對工作人員來說,要帶著各項器材來回賽區,就更不是味兒 (當然相信他們不會直接走回北潭凹,而是會走到赤徑再轉船往黃石碼頭,但已經夠辛苦了)。大概因為如此,只有一千零一個(即一個)賽事使用過這個賽區,之後它就像在大家的思海裡消失了一樣,雖然直到現在,該區其實是沒有甚麼變化,但已再沒有人提過在這裡搞比賽。

至於小弟,記憶之中當日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家吃晚飯後,還要趕回大學宿舍,但不知何故之後嘔吐了一整個晚上,絕對是「辛苦到嘔」。不過現在想來,有幸在這次惟一的比賽,跑過這個相信已被大家遺忘了的賽區,卻是十分值得慶幸呢。

如何前往: 正如前述,可於北潭凹倒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當然亦可以選擇順。除了玩野外定向外,相信沒有人會原路來回,而是作為麥理浩徑第二段遠足的一個中途站。

註: 今季周年錦標賽短途賽,將採用一個嶄新的賽區 - 貝澳,地形相信會與大浪有些相似,令人也有不少期待呢。

星期四, 6月 04, 2009

消失的賽區(11) - 地點不明

消失的賽區」是個長寫長有的話題,小弟手頭上的舊地圖,如果以每月一篇的速度,也應該可以多寫一年多時間,其實想來,不知是否應該感到悲哀?

其實每個「消失的賽區」背後,都有地圖繪製員的心血,運動員流過的汗水,每處都充斥著美好或苦澀的回憶,所以每張地圖都值得回味。不過近日翻開舊地圖clear holder,發現其中一張地圖比較特別,所以且讓它先插隊,介紹一下。

大家看看以下地圖,會否發現一些奇怪之處?



小弟的答案是「兩個小問題,加一個大問題」。

小問題(1): 地圖的比例是1:15000而等高線距是15m,與現時使用的不符。不過其實早期繪製的地圖,都是這樣的規範的,例如這一張

小問題(2): 罕見有廣告印在地圖背面,更是定向界的老朋友寶礦力(現稱寶礦力水特),不過想深一層這又不是獨一無二,其他例子如這一張

大問題: 這張地圖並沒有名稱,即是根本不知道是繪畫哪個區域!

先旨聲明這個「新途野外定向錦標大賽」小弟沒有參與(不認老!),只是依小弟的記憶,一直都沒有跑過類似的地形,所以也把它歸入「消失的賽區」中。從地圖中的顯示,小弟估計是新界西北部的村落(主要是漁塘及村屋星羅棋布的地形),不過實情這裡是哪裡呢?且看看有沒有先進人士可以解答?

後記: 已有高人解答了小弟的疑問,請看這篇文章的comments

星期一, 6月 01, 2009

消失的賽區(10) - 華山

「華山論劍」,相信是一提到華山大家的第一個印象。不過原來除了位於陝西省五嶽中的華山外,香港也有一個華山,位於上水附近,當然此華山其實只是一座丘陵,與彼華山完全沒法比。


較新版本華山地圖,右圖為香港罕見的「射擊場」圖例

這個華山現在是熱愛挑戰的越野車迷樂園,不過原本這裡也有搞過野外定向比賽的。若果大家留意,會發現地圖南部,出現了一個在香港十分罕見的野外定向地圖圖例 - 射擊場(Firing Range,編號531)。事緣這裡部份地區,是警方練靶場的範圍(正是在電台中常聽到的「新圍/大嶺練靶場」),平日當然是閒人免進。不過在附上的賽程中,會看到頭兩個控制點恰恰是穿越了練靶場!這當然是得力於主辦賽事的定向會(聖匠定向人,即香港定向人的前身),主理人之一是警方的高層。對於當日的參賽者(包括小弟)來說,也是十分有趣的經驗。


白理義先生勘察的華山舊定向地圖

記憶中華山最後一次搞比賽,就是1992年這場。不過相信之前是有進行過其他比賽的,因為小弟手頭上,有再舊版本的野外定向地圖。這張地圖的範圍與較新的地圖,有些少不同。不過它無論是面積(接近A3大小),以及繪圖者的身份(總會創會會長白理義先生),都是十分大的。雖然小弟不肯定這張地圖,是否白理義先生在香港的惟一作品,不過都會好好收藏,作為小弟其中一幅珍藏。

如何前往: 於上水鐵路站步行前往最為便捷,亦可於粉嶺鐵路站乘坐往坪輋的52K專線小巴,於中電坪輋變電站對面下車再前往。

星期一, 2月 02, 2009

消失的賽區(9) - 蓮坳

「全球暖化」已由一個學術名詞,變身成為一個身邊的潮流用語。大家可能看過「明日之後」、「絕望真相」、「地球停轉日」、更有可能在公仔箱中,聽過陳志雲大師用那把感性的聲音,@將地球的一切災難歸咎於暖化。當然把科學現象訴諸感性,小弟並不十分認同,不過,因為暖化引致植物成長得更茂盛,似乎亦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們。

是次介紹的「蓮坳」小弟也是未有幸玩過,即是說它其實已「消失」了超過廿年了。不過不知何故,小弟手頭上有十數張這裡的地圖,可於訓練班時用來示範之用。至於此區一直沒有再使用的原因,據定向界前輩所述,是「變密」(指植被)了。從地圖上看,當時此區有不少地區是雜草地+底層植被,而且小徑亦不算多,本來已屬於是比較「密」以及不太理想的賽區。



事實上,在香港近年也有些賽區,是因為「變密」而沒有再被利用的,包括橫山腳,之前介紹過的沙江廟,以及小弟的地盤白沙澳等。即令之前玩過的塔門,北面未有更新的部份,也反映了植被是變茂密了。當然,香港也有些地方的植被是稀疏了,不過那主要是因山火造成的,一點也不值得慶幸。

當然這裡的「消失」與全球暖化的關係,只是小弟瞎猜而已。不過誰能保證呢?正如「連鎖蝶變」,或者「奇幻逆緣」中撞車的一幕,事與事之間的微妙關係,可能是超出我們的意料之外呢!

如何前往: 因為小弟從未到過那裡,根本不知它在何方,自然亦不懂如何前往,還望有高人指點。

後記: 原來數年前曾有有心人打算重繪此區,亦已完成了一部份。如有朋友有意接力,請聯絡小弟以便轉介,謝謝!

星期二, 6月 10, 2008

消失的賽區(8) - 滘西

相信有極小部份朋友,會留意到敝blog有兩個瀕臨「爛尾」的系列,就是「消失的賽區」及「工作人員秘芨」。實在小弟並不是「爛尾樓」發展商,故此乘著賽季玩完之際,花些少時間update一下。

談到消失的賽區,很多人(包括小弟)第一個在腦內浮現的就是滘西洲。因為這裡是小數「真正」消失了的賽區: 現時滘西大部份地區,已成為賽馬會公眾高爾夫球場。除非球場開放給大家跑定向,否則要在此區再進行野外定向活動,應該是不可能了。


印象中此小島曾舉行過兩次野外定向賽事,不過小弟手頭上只餘下第一次賽事的地圖︰這次是小弟第一次參與精英組賽事,是罕有地須要換兩次地圖的,十分抵玩。加上比賽當日氣溫低於攝氏10度及下著大雨,小弟玩了差不多3小時,筋疲力盡,打孔(punch)時冷得要用口咬,更形抵玩!(原來小弟在舊blog中也曾介紹過此賽事,請見此)。

如果有在滘西比賽過的朋友(相信至少有15年定向資歷!),應該會記得此區的最大特色,是有很多劣地及沖溝(可見地圖西南部份),因為此區實際是屬於嚴重風化地區,甚至有網友說過這裡可媲美台灣的野柳!亦相信因此,政府才會將高爾夫的「魔掌」伸展至此︰蓋在此建高爾夫球場,不但不算破壞環境,反而是保存了水土,故此連環保人士也沒有任何意見。


滘西「女皇頭」及野柳「女皇頭」
來源: 山野樂逍遙吃喝玩樂在台北


對於定向人來說,損失了一個有趣的賽區,實在是有些可惜,不過此區原來已是十分荒蕪(滘西本身並沒有甚麼長住人口,只在相連的鹽田仔[見地圖西北方]有條很小的村落),大多數定向會都沒有甚麼興趣在此搞比賽,而繪圖員的交通更是個大問題,故依小弟愚見就沒有甚麼可惜不可惜。反而近日到訪西貢碼頭,發現多了許多以「環保」作標榜的收費活動,如觀看珊瑚、在魚排釣魚燒烤等(相信是「沙士後遺症」之一),本來大家爭相環保是件好事,但此寧靜的區域忽然多了這樣多環保活動(還要包括高爾夫球!),是否承受得了,反而是更大問題呢!

前往方法: 可於西貢碼頭乘搭往高爾夫球場的專船,此外據報亦有由西貢前往鹽田仔及滘西的街渡(見此),當然你亦可包租船隻(在西貢碼頭被「兜搭」即可)前往。

星期五, 1月 11, 2008

消失的賽區(7) - 嶂上

當初引發小弟編寫此系列,乃因為是屆香港野外定向會幹事盃會訂在嶂上舉行。然而近日收到公告,這項賽事將改於扶輪公園進行,亦為此系列帶來一些黑色幽默。

其實將嶂上列為「消失的賽區」是既惹笑又悲哀,蓋在戶外活動界中活躍人士,總不可能沒有到過嶂上,嘗過著名的許林士多山水豆腐花(在1996年2月10日八仙嶺山火發生之時,小弟正是在嶂上放置控制點中,更是在許林士多吃豆腐花時,得悉此慘劇之發生,所以印象十分深刻)。單計算野外定向,小弟以運動員、教練、賽事負責人、賽程設計員等角色,合共在這裡待過不下數十次。此外因為遠足、露營、童軍活動等與定向無關的原因,又到過這裡十多次。而被稱為行山界武林大會的「旅聯登山節」,每年都會在嶂上舉行,可見嶂上此地方,在戶外活動界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

1996年亞太錦標賽用圖。下述三場嶂上舉行過的國際性大賽,小弟只有跑過這一場。

其實在小弟初玩定向的頭十年,嶂上是個十分熱門的賽區,援引地產商的宣傳口號,它可與白沙澳北潭坳昂平合稱西貢四寶,因為每年賽季,小弟都必定會到訪此四地至少一次。或者我可以以另一事實,去支持我的說法: 在1986-1996年間,在香港舉辦最高水平的三次野外定向賽事,包括1986及1996亞太區錦標賽,以及1988年世界杯賽事,嶂上都被列為賽區,可想而知,比較資深的定向人,沒有可能沒到過嶂上。

那麼為什麼近十年內,卻又沒有甚麼比賽在這裡舉行呢?我想又是小弟常掛在口邊的原因,就是「千年不解之謎」。據聞主因是沒有繪圖員願意上山更新此區地圖,至於實際情況,小弟這位定向閒人就實在難以得悉。

也許嶂上對我的意義,是標誌自己在野外定向中的黃金十年: 當年小弟年少氣盛,精力充沛,有幸能在野外定向發展蓬勃的期間,投身這項運動中,雖然得不到名與利,但就換來很多美好的回憶,以及一些莫名的堅持。小弟在嶂上最深的記憶,是有一次小弟與眾XCC會友,應允在那裡主理一場比賽的組織工作,當然要晨早趕往報到開工,但之前一晚大家都要出席一位會友的婚宴。於是一伙兒就決定飲宴後,就逕往賽事中心過夜。該晚衣香鬢影之後,大家就先要匆匆返家更衣梳洗,再由小弟驅車載大家到猴塘溪營地,結果趕到營地已是凌晨兩點。小弟由於懶得搭營,就干脆睡在車上,不過夜涼如水(當晚只得攝氏十度),在冷冰冰的車上根本睡不著。那一夜,我迷迷糊糊,又十分清醒,感覺很奇特。


1988年世界杯賽事用地圖,背面更印有贊助商廣告,在香港是十分罕見的。

相信對不少野外定向愛好者來說,都會有大同小異的經驗,並沒有甚麼值得誇耀的。我想說的是,若果今天要我再這樣做一次,我絕對會「X你都有Y」(又請自行填上X及Y)。我並不是要潑廣大定向發燒友冷水,對於眾賽事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我仍是無比的敬佩。只是若果我們的比賽,仍是要一大批工作人員磨滅時間、金錢,甚至熱情才搞得成的話,也許真的不值得再多搞賽事了。

如何前往:
在嶂上舉行的比賽,一般會以猴塘溪營地為賽事中心。前往可乘坐94或96R九巴,於高塘下車再沿海下路步行約20分鐘。在假日更可於西貢乘搭7號專線小巴直達。
至於嶂上許林士多,有多條路徑可到達,最普遍是由北潭坳沿麥理浩徑第3段,步行約1小時前往。小弟則通常由高塘,沿一條不知名私家路再接小徑步行約半小時,此路徑應比麥理浩徑短,不過上斜較多。

星期三, 1月 09, 2008

消失的賽區(6) - 坪洲

發覺小弟已有大半月未有update這個blog,希望大家不要以為已經關門大吉。只是近日小弟工作機構有個大項目進行中,加上聖誕後小弟曾離港到台北「自遊行」(本來是想參加高雄的台灣國際定向邀請賽,不過大會太遲公佈詳情令我去不成),所以沒有太多空閒時間。既然如此,又要做些少東西「留客」,所以小弟且再來一個字少圖多的「消失的賽區」介紹。

之前介紹的「消失的賽區」,消失的原因都是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官腔點說,是「不可抗力」),但坪洲這個賽區卻相信是因定向人自己的緣故: 因為小弟聽過多位朋友揚言,若果再有比賽在這裡舉行,他們一定舉腳不參與。說穿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由市區到坪洲的船費很貴,而坪洲賽區的特點,是只可以設計到比賽時間得十來分鐘的短途賽程。試想想,花來回64元船費,差不多一小時船程,只是跑十多分鐘定向,實在很不划算。


不過小弟作為在這裡舉行過惟一一場賽事 - 2004年香港短途野外定向錦標賽 - 的參賽一份子,卻是絕對享受這場比賽,因為這可說是香港有史以來,最接近民居的野外定向賽事,而且更難得地獲得當地居民以及鄉議局的支持,還有,是讓我有藉口,到訪這個不算熱門的旅遊地(小弟之前也只到過坪洲一次)。

我實在不知道發起這場比賽是誰,是地圖繪製員G君? 是總會技術負責人D君? 抑或著名「諸事理」P君或K君? 我想若果這個「他」聽到小弟朋友的說法,也許會大失所望。不過我想說的是,在坪洲舉行這場賽事,實在是野外定向界近十年最具創見的想法!首先,我自己也想不到在那裡,可以再搞一場如此接近民眾的賽事。其次,正如「定向香港」中所述,主辦者應該有心,讓參賽者在比賽之餘也在此遊覽一番,亦因此獲得鄉議局的青睞,這在香港定向史上算是罕見的。實在這個「定向+旅遊」的概念,在外國並不陌生,比如O-Ringen當中亦有很多旅遊原素在內,只是在香港,似乎野外定向的定位,仍是一項便宜的康樂活動而已。

資料來源: 「定向香港」2004年6月號,第3頁

當然再想想,由是觀之,下次其實可以考慮在天水圍或者東涌,多搞一場市區內定向,問題是我們現在沒有個像「他」一樣有魄力的搞手呢!

如何前往: 最正路的方法,當然是由中環港外線碼頭,乘坐新渡輪前往。不過,其實愉景灣是有街渡前往坪洲的,班次也頗頻密,票價更只是5大元!當然對市區人來說,前往愉景灣也不見得便捷,但對如小弟般大嶼山島民而言,這就比乘新渡輪相宜得多。

題外話: 說到短途野外定向賽,小弟心目中有個排行第一位的賽區,就是日本大阪梅田駅的地下街,這個由十多個商場、酒店、地鐵及電車駅組成的地下街,曾令小弟差不多天天迷路!不過相信在這裡搞定向比賽的機會是接近「零」了。

星期一, 12月 10, 2007

消失的賽區(5) - 粉嶺高爾夫球會

今次介紹的粉嶺高爾夫球會,本身仍然存在,只是再成為野外定向賽區的機會應該不大了。

記憶之中在這個地方舉行過的公開野外定向比賽,只有1988年由警察野外定向會主辦的黑夜定向賽,小弟竟有幸跑過,真是十分令人回味呢!

我想當年野外定向竟可以在這個夢幻賽區(地勢起伏不大,相似地形極多,大部份地方都是空曠可跑)舉行,應要多謝總會首任會長白理義先生(Mr.P.E.Birney)。在我初玩定向的頭幾年,參與的人數不多,但相比現在是高姿態一些,公關方面亦比較突出。這相信與白理義先生本身擁有高社會地位(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校長)有些關係。

當年有關賽事的獎牌(泄露了小弟的年齡秘密:p)

自從白理義先生離開了香港後,野外定向似乎多了些草根味道。我想這說法並不貶義,只是我們與上層社會及外國人圈子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雖然香港仍然有Demon Orienteers(定向會),不過熱心玩野外定向的外國人,近年來是越來越少。

香港定向界當然仍然有長期支持我們的施德論先生(總會贊助人),但是另一位贊助人楊孝華先生,似乎也忘記了自己在野外定向的公職(證據見此),也許我們除了要想如何增加比賽數目外,也要考慮如何提升野外定向的地位。

如何前往: 粉嶺高爾夫球會毗鄰北區醫院,不過由於該處為私人會所,閒雜人等根本不能進入,所以在此小弟都不費筆墨介紹了。

星期五, 11月 30, 2007

消失的賽區(3) - 號外

此篇網誌乃「消失的賽區(3) – 沙江廟」之延續篇。當然東灣頭本身並不算是消失的賽區,2007年1月舉行的亞太錦標賽中距離賽亦是在此舉行的。

雖然該篇文章只有一篇公開回應,不過實情這應該是隱藏回響最大的文章,因為有多位網友分別電郵,甚至致電小弟談論此地圖!小弟當然要回饋大家的熱情,將劉君另一張破格大作刊登在此。
據前輩透露,原來這兩張地圖的問題,是可以解釋到的,並不是小弟常說的「千年不解之謎」︰

  • 沙江廟地圖的指北線問題,主因是為要令地圖可以印刷在一張A4紙上,藉以減低印刷成本。若果將地圖旋轉至指北線指向圖頂的方向,那麼地圖的闊度就會大於A4紙,印刷成本會因而增加很多。

  • 而在這裡刊登的東灣頭地圖,原來繪畫比例是1:10000的,但由於印刷商的問題,誤將地圖放大了印刷。到負責人收到地圖時,由於比賽日已臨近,已趕不及重印,惟有手動地改動地圖的比例解決。

現在看來當年的情況及原因都很惹笑,我想,現在野外定向界應該不會出現這些問題(罷)?然而回想起來,這反映了當年在資源貧匱,但大家玩定向卻玩得好開心。相反現在野外定向運動似乎規範化了一些,不過比賽的數目沒有多了,玩的人多了些,但玩的人卻沒有更快樂。觀乎香港社會各界,都好像有這個現象,究竟是為甚麼呢?

如何前往: 乘坐新渡輪或新大嶼山巴士1, 2, 3M, 4或A35前往梅窩,沿銀礦灣前行,經過遊樂場協會戶外康樂營後可達。

題外話: 這個「黃大仙工青 」團體曾於80年代主辦過多場野外定向比賽,不過實在我也不認識這個團體,希望知情人士可以提供一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