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涌曾是,相信現在仍是一個熱門的郊遊地區,尤其在我中學年代,這裡曾是學校旅行聖地,小弟也到過這裡摸蜆和放風箏。數年前重臨故地,發現其實那個泥灘尚在,周圍仍是有太批人在放風箏。只是原本可玩定向的村落和空曠地,已是面目全非,現時一邊變了密麻麻的村屋群,另一邊變了豪宅,基本上是閒人免進,更是玩定向免問了。
(順道一提,在我中學年代,曾很低能地以為毗鄰的烏溪沙是一個島嶼,因為當年未有馬鞍山新市鎭,前往烏溪沙要在馬料水乘搭渡輪。)
說到泥涌,小弟的定向年資尚淺,只是到過一兩次。其實光看地圖,也會發現這裡可玩的地區不多,而且很多時路線要穿過泥灘,比賽後很容易有藉口買新鞋,加上賽程中間往往要走出(甚至穿越)西沙路,很難設計安全好玩的賽程。下圖所示的「賑飢野外定向大賽」,據說是早期香港一場很大型的定向賽事,相信是「無國界醫生野外定向」的前世,小弟1985年尚未玩定向,不過想像到這場比賽再加1986年第一次搞APOC(亞太野外定向錦標賽),應該是本港定向的第一個小陽春 - 只是第二個又不知何時才出現。
至於小弟有份的另一場賽事,則與近期香港定向發展有些少應景︰在1987年,香港野外定向會(HKOC)曾特地為出征世錦賽的香港代表(當然這兩名代表,同時也是HKOC的會員),在泥涌搞了一場籌款賽,為他們籌募旅費。當時小弟只是定向小薯仔(現在則是小薯佬),加上時隔近廿多年,對活動情況的記憶已跌至近乎零,不過大家其實也可問問當事人,因為其中一位代表現時仍活躍於定向界。
(我找不到當年的地圖,卻在相簿中找到一張已退色的照片,相中的主角明顯地年少已有慧根,正在閱讀同年出版,由張曉威老師編寫的第一本中文定向書「越野定向」。不過相中重點其實是橙圈圈著的小markers,是當年HKOC特地製作用來義賣籌款的。)
說這件往事應景,是因為最近有一支或多支香港定向代表隊,也出現了只具代表之名,無代表之實(指資助、待遇等等)的情況,令部份代表不爽。明顯地,他們其實是遇上了廿多年前,徒步定向精英要面對的相同情況(否則也不用要會方代他們籌旅費)。我不想說甚麼「窮風流餓快活」,因為這根本是不正常的,而且亦如Kerry前輩話齋「人賤不等於自己也要賤」(這裡是指待遇,不是指人格)。問題是,現實就是現實,徒步定向精英也花了近卅年(如由1985年首次參加世錦賽計),才取得體育學院的B級精英支援,而不少當事人其實已無緣受惠,只是為後人無償開路而已。
至於如何讓這些代表隊既有資助而又不失霸氣,我想除了假如我有一百萬以外,也有賴各位定向朋友的想像力。其實去年也曾有一場比賽,是替沿徑定向的代表隊籌款的,只是不知何故今年再見不到。當然除籌款賽外,還有其他可能性,且讓定向諸君,在開會和網上留言以外的時間發掘一下好了。
加送另一張相對較近期的地圖(但也已是廿多年前的) |
備註: 順道為尚在義大利為香港奮戰的世界定向錦標賽及世界沿徑定向錦標賽的諸位代表打氣,加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