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6, 2007

Thumb與Protractor的抉擇

相信大家第一個指南針,應該都是市面最易見到的protractor compass(基板式指南針)。不過既然手電也是平均半年轉一款,指南針大家用久了也會心思思轉款。經常有些薄有經驗的定向人,問到小弟是否應該轉用thumb compass(拇指式指南針),尤其在第三階段訓練班時。小弟作為一個用了thumb compass十多年的先進運動員,在此不妨向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thumb(拇指式) 及 protractor(基板式)指南針

首先要強調的是,指南針在野外定向中的用途,只是正置地圖,以及確定前進方向(即訓練班中說到的Silva 1-2-3系統)。其他戶外運動中提及的反方向導向、量度方位角等,在野外定向中是不會使用到的。而另一點要強調的是,雖然應用的地圖閱讀及導向技術,野外定向與其他戶外運動是差不多,但野外定向更強調「快而準」,所以在應用指南針上,不應應用這些活動的理論在野外定向上。據小弟的認知,所有使用地圖的活動中,應該只有野外定向是要求「地圖及指南針不離手」的。

好了,說回指南針。當你使用thumb compass時,你會發現你必定要用一隻手,同時持著指南針及地圖。換言之,你必須一併使用地圖及指南針,這樣鼓勵了使用者閱圖時同時正置地圖,以及確定前進方向。當然,這亦有另一好處,就是你會空出另一隻手,有需要時可用(當然不是用來挖nose)。



thumb compass鼓勵地圖與指南針一併使用

大部份thumb compass都沒有轉盤及方位角刻度,不少人會疑惑,這是否它代表不能用作確定前進方向?其實, thumb compass也可使用Silva 1-2-3系統,只是必須與地圖一起做,並利用地圖指北線權充定向箭咀而已。若果你熟悉其操作的話,會發現利用thumb compass確定前進方向,會比用protractor compass更快!而且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由於拇指正常都會指向自己的眼前方,於是在完成Silva 1-2-3三部曲後,你一定會面向要前進的方向,除非你的手指構造異於常人。


使用thumb compass可確保自己面向前進方向

上述好像不是很顯著的好處,始終不管thumb或protractor,用法不同但用途卻仍是一致。只是使用protractor compass時,使用者一般會用兩隻手分別持圖及指南針,由於地圖及指南針長期天各一方,加上人的惰性,久而久之,使用者就會習慣在閱圖時不使用指南針。這在其他活動的影響不大,因為比如在遠足中,你會有很充裕的時間拿出你的指南針,慢慢地閱讀地圖及決定前進方向。但在野外定向中,時間就是勝負關鍵,有時運動員可能嫌麻煩,閱圖時偶爾沒有使用指南針(我甚至見過有人把指南針放在褲袋裡,結局是整個比賽中也沒有拿出來用)。然而這些貪懶的代價,很可能是錯誤及失位。然而若果你使用的是thumb compass,上述情況就應該不會出現。當然,若果你錯誤使用指南針,thumb compass也不會幫到你。

Thumb compass鼓勵運動員地圖及指南針一併使用。不過老實說,使用protractor compass也可以做到,我覺得當中可以用一個字去解釋: discipline(紀律)。有紀律的運動員,必定會確保自己每次閱圖時都有正置,每次前進前先確定前進方向,每次前進時都是面向前進方向。若能如此,使用甚麼指南針,其實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其實有很大部份高手,還是使用protractor compass。相反地,不管你選用那類型指南針,磁針質素是更值得關注的。



使用protractor指南針進行Silva 1-2-3三步曲

說到最後,thumb compass的最大好處,在小弟個人而言,反而是另一方面,就是「」。畢竟它是惟一專門設計予野外定向的個人裝備。當每次小弟拿出來用時,總能吸引一些艷羨目光,也讓我擁有一個定向人應有的自豪感。不過如果你要加入,成為野外定向型人一族,卻其實有些難度。因為thumb compass是比較專業,小弟所知只有Silva, SuuntoMoscow Compass三間公司有推出,而在香港更是難以找到,我自己的指南針也是托友人在北歐購買的。


「定向香港」封面也是thumb compass,顯示它的確是野外定向的標記之一。

(小弟發現最近變得越來越長氣,本來短短的一篇心得分享,卻越寫越長。其實到最後,小弟只是想說的是: 指南針只是一個協助的工具,「用thumb又快又型,不過只要有心(閱圖必睇指南針的心),用protractor也可以一樣」。)

以上圖片來自: Orienteering Technique: From Start to Finish

星期二, 8月 14, 2007

浸會人 HKBU Alumni

現在的大學校友刊物,都印刷精美、內容豐富、消息靈通,最重要的是免費!當然內容主要是聯繫校友對母校的感情,以及宣傳一下校友的威水史。平日小弟也喜愛蜻蜓點水的瀏覽一下,順便看看有沒有朋友的消息。

今期(2006/07年第一期)赫然發現有野外定向界朋友的消息,當然第一時間拿給大家看看。除了再次恭喜何兄外,也希望他的成就,能吸引人們對野外定向的更多注目。

(不過實在小弟並不是浸大校友,有幸讀到此段消息實屬巧合)。


相信何兄不會介意小弟把他的靚仔相也放上此處罷!
(資料來源: 浸會人 2006/07 Issue 1, pp.37)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香港浸會大學免費拿一本(當然較懶惰的你,也可以到此處下載)。


附書更附送小弟猛男照乙張(至於那位是小弟,請自行研究)!

星期六, 8月 11, 2007

Catching Features啟示錄

(副題: 野外定向初學者心法)

臨近秋季,又是新一個野外定向賽季開始之時。相信近期會有不少訓練班開課,小弟作為教練大隊的一員,不才率先在此刊登一些有關訓練的文章,自己有用之餘可也可以有益大家,希望各位人兄引用時能援引出處

相信有部份定向人,曾經閱讀過小弟在「定向香港」撰寫的「好玩定向Games」三部曲(最後一部可見此期第6頁),當中都有介紹Catching Features(CF)這個野外定向電腦遊戲。不過實在不好意思,因為在寫這兩篇文章時,其實小弟仍未購買這個遊戲。不過後來Orienteering Today雜誌辦了個OT Club,購買CF可享85折,而小弟就趁OT仍一息尚存之際,速速買了一套,做回名正言順的「Hi-tech人」。


老實說,遊戲中預設的賽程,小弟只玩了一小半,幸虧遊戲可讓世界各地人士,上載自己的賽程與其他人分享,所以CF與真實的野外定向一樣,是不可能玩厭的。

現實點說,我當然不會預期這遊戲,會有市面買的遊戲一樣好玩,當開始玩了不久,我曾把它打入冷宮,因為操控是有點難度。不過稍後再玩,卻發現原本與真實的定向一樣刺激,更赫然發現在遊戲中,擁有廿年經驗的小弟,表現竟猶如一個迷茫新人般,更會常常犯上初學者才犯(也是自己經常告誡學員要避免)的技術錯誤,真是令我有返老還童的感覺!

於是,在玩CF時,小弟身兼了教練及新人的角色,亦令我對日常比賽有新的反思。最主要是︰即使自己是如何有經驗,在野外定向中,最簡單基本的守則,原來是最重要,也是最易違反的。
  • 正置地圖是王道,每次看地圖都要正置地圖(但十分抱歉,小弟要玩了半個月才知道在遊戲中也可以set map);


  • 原來在遊戲中,閱讀地圖時也要正置地圖(但請不要問我如何把拇指式指南針轉回基板式指南針)

  • 利用指南針直線前進,可能是最佳的路線選擇,不過你先要有明顯的攔阻地徵(catching feature),否則可能一去無回頭;
  • 若果你的技術不足,合適的扶手(handrail)在路線計劃中尤為重要;


  • 在此遊戲中,沼澤邊緣、植物分界、河流等是十分明顯的扶手,反而小徑就不很明顯,這與北歐的情況相似

  • 失位時一定要停下定位,盲目前進只會令你更難確定位置;

  • 不要見point(控制點)就衝上去,先確定是否就是你的控制點。否則錯誤的代價可能就是失位;

    小弟在遊戲中亦因「見point就上」而吃了很多苦頭
  • 千萬不要跟人(在遊戲中這是不會犯的錯誤,不過希望大家在真實比賽中也是一樣);


    相信大家在遊戲中不會跟人,不過在真實比賽中,即使是美女也不要隨意跟隨,除非你有特別企圖!
  • 好的攻擊點(attack point)是可遇不可求,但在每個控制點也要找到一個,它會節省你很多錯誤的時間。

說到最後,這個遊戲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比賽中,浪費在錯誤的時間,永遠比在高速前進中能節省到的多。所以定向心法中,第一式乃「不要快、只要準」。只是擁有20年野外定向經驗的我,不論在遊戲中或現實中,仍在努力修練此式中。

(有關上述的基本技術名詞,英文版解釋可見Orienteering Unlimited Visual Glossary。)

Catching Features網址: http://www.catchingfeatures.com/ (若大家有興趣試玩,不妨在現實世界中交流一下心得,因為小弟至今仍玩得很差。)


這個遊戲有個嚴重的bug(臭蟲),是若你走離地圖範圍,就會彷如跌入深淵般,不能返回比賽,只能重新開始。不過這亦是個啟示,就是比賽時千萬不要out map(走離地圖範圍)。

星期五, 8月 10, 2007

福士汽車野外定向競賽

在小弟自己上訓練班時(已是廿件前),已聽教練說起野外定向有不同形式,除了較「正常」的雪地、單車、獨木舟等外,也有其他較特色的。只是在香港一直我都沒有機會遇到。不過這次終於有幸,將有機會在香港見到這個另類的定向活動 - 汽車野外定向

這項活動於8月25日舉行,8月15日截止報名。首三人費用全免(第4位起計每人100元),還包一頓西貢海鮮午餐,想起都口水流!

詳情及報名資料可按此

(不過印象中定向界的福士車主好像不多,小弟也不是福士車主,遺憾啊!)

星期二, 8月 07, 2007

Orienteering Today與我的「恩怨」 - 最新消息

正如這個系列的下集講到,小弟在2007年起已不再是Orienteering Today的訂閱代理(因OT已採用網上訂閱方式)。但不知何故,在這段時間仍偶爾有人聯絡小弟,查詢有關訂閱OT的問題(而心血少的我,都會建議那些朋友暫時不要訂閱)。故此小弟雖然不在其位,仍然關心OT的情況,自從OT在2007年出版了一期後,又再次消聲匿跡,令人悲哀的反映小弟所言非虛。只是,在前幾天,我又赫然發現原來OT仍在運作中,他們為延誤刊出了一篇解釋,可是這並不是個令人高興的消息︰

以下原文節錄自http://www.orienteeringtoday.com/index.php?sid=eba91c5555e5459cce7cc4995115d1c6&id=251

What is happening
Sport of Today, Aug 2, 2007 17:18

Many subscribers are wondering what is happening to Orienteering Today.

There is a stop in publishing of Orienteering Today.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s sent to our subscribers:

*******************************************
Dear Subscribers,

As you know, there has been a difficult time for the magazine Orienteering Today. Our very good editor, Jan Skricka, got ill with ME-syndrome, and has not been able to produce the magazine. Jan has been the heart of Orienteering Today and his illness ha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 magazine on schedule. We hope that Jan soon will recover and that he will be a part of the magazine also in the future.

We have been working very hard find a new organization.

Geir Nilsen will be the new editor of Orienteering Today. Geir is also editor of the brilliant Norwegian o-page OPN.no.

Audun Bjerkreim Nilsen will still be marketing director.

We have decided to rebuild the magazine and the business slowly. We are already very late according to the schedule.

Therefore the publishing schedule will be:

The will come one more issue in 2007.
Publishing date is set to Oct. 1
There will be made 4 issues in 2008. Schedule for this will be made during November 2008.

All subscribers will have the magazines they have paid for.


沒有甚麼好說的,在此謹祝Jan Skricka儘快康復,以及各位OT訂戶真的收到剩下的期數。

星期一, 8月 06, 2007

明星效應

如果說野外定向是人氣不夠,相信沒有定向人會反對,尤其我們與演藝界似乎沒有甚麼關係,蓋我們不是馬術、高爾夫球或者衝浪,不能歸類為「潮」之運動也。

不過實情小弟亦有幸,曾經參與過兩個有「明星」現身的定向活動,第一個活動是2002年由童軍總會以及Microsoft主辦的「IT定向大挑戰」,邀請是當時得令的歌手TiffanyBoBo(至於現時兩人的情況,就小弟不太清楚)。由於當時小弟只是八卦的旁觀者,所以實際情況也不太了了,只記得兩位明星十分合作,除了講述自己玩定向的經驗(??)外,還親身上陣,參與了比賽的一部份,只是來的全部都是娛樂記者及fans(支持者),活動進行時,似乎沒有人關心兩位明星玩定向的情況。而在她們離開時(其實當時活動只是進行了一半),記者們立刻一擁而上訪問有關她們緋聞的報導,當然fans也是亦步亦趨地守護他們的偶像,頓時令現場的人氣由一百降至負一百!


當年BoBo人氣實在不俗,連她的隊友亦忍不住要邊比賽邊拍錄象。

好了,到了2006年亞洲及太平洋區野外定向錦標賽(APOC),主辦單位一反常態,竟然找來兩位無線藝人陳鍵鋒先生黃安琪小姐,擔任「APOC2006大使」,以我們總會而言已是十分破格(實在這全賴潘sir的面子及努力)。為此,主辦單位特地在5月籌辦了一次開展儀式,希望(或奢望)利用兩位的人氣,提升這次賽事的聲勢及曝光率。而小弟這次就十分榮幸,有份參與籌備工作,甚至為此放棄了參加周年錦標賽短途賽的機會。

為著這次活動,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搞好「門面」,比如弄了個平日少見的巨型橫額,準備很多宣傳物品及精緻的紀念品,甚至費盡心思,設計了一個特色的地圖拼圖用作開展儀式。而小弟為了避免上次「IT定向大挑戰」中,只有娛樂記者出現的情況,也花了一些心思,比如同時邀請了霍震霆先生(港協暨奧委會會長)作為主禮嘉賓,之前更將此段消息傳真至各大傳媒的體育部,希望體育版以至港聞版記者也會抽空來來看看小霍。

這是小弟最滿意的宣傳照(請留意陳鍵鋒有型的姿勢,背後的橫額及地圖拼圖),可惜它並沒有出現在任何媒體上。

只是最後,這些東西都沒有展現在傳媒中,因為來的仍然全部是娛樂記者,更慘的是,由於陳鍵鋒遲到,令我原先準備套在他身上的宣傳品全部用不著。而本來在儀式後,本來大家準備了一個百米定向,向傳媒展示一下野外定向的刺激,只是娛樂記者及fans們當然不會對此有興趣。儀式一結束,他們就一擁而上,圍著陳鍵鋒做訪問及拍照,結果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畫面︰就是其他嘉賓在附近像傻子般玩百米定向而無人理會,而人群卻圈著場中的一角,團團圍著大明星自說自話。

黃安琪十分平易近人,而且在宣傳中亦十分合作,只是娛記們對她的興趣卻是不及陳先生。

於是,小弟膽敢用兩次經歷,簡短總結一下明星效應在野外定向的應用︰

  • 如果希望用明星來提升活動的人氣,多數會失敗;
  • 明星效應的確可以提高活動的見報率,不過是在娛樂版,而看娛樂版的人多數都不喜歡做運動;
  • 宣傳活動只是互為利用,不要期望參與的明星會主動替你宣傳;
  • 明星會帶來兩個副產品︰娛樂記者及fans,而這兩個副產品可能會影響你活動的進行;

結論是︰野外定向界現時仍沒有足夠的公關才能,去處理利用明星效應推廣的作用及副作用,所以暫時都是想想算了。

在運動員角度,參與比賽時可以見到明星當然開心,只是從主辦單位來說,可能代表更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右面為高鈞賢,十分有禮及有型的前香港先生)

最後再摘錄一篇文章中,有關「APOC2006大使」的評論,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懂得笑一笑啦(內裡有太多廣東話及暗語,但為求原汁原味,故此仍原文照錄。如果大家看不明白,敬請見諒)

  • 另外本來大會請咗「斷背峰」同「天使琪」兩位電視圈人士擔任「A泡」大使,不過好多痾友都質疑,呢兩位大使喺五月上任後都一直唔見人(指喺定向比賽中),見報率都叫幾高嘅「斷背峰」亦從無呼籲過影迷參與「A泡」,於是甚至有人高呼要佢地回水(雖然唔知佢地有無收過錢)。結局係,「斷背峰」由於要參與「好過打八圈」節目,始終無喺「A泡」亮相(以上純係小妹亂估)。而「天使琪」就幾有心,起碼閉幕果晚係做咗司儀,只係果個250蚊咁貴嘅晚宴無咩本地人捧場law

資料來源: 小道消息,HKOXCC會訊-20071(作者: 定向數碼子)

P.S. 根據資料,除上述之外,1982年某場野外定向賽事,竟找來當年香港小姐沈金鈴小姐作為頒獎嘉賓,真是一級勁!只是小弟屬年輕一族,當年仍未有玩野外定向,甚至現在也找不到沈小姐的資料。

星期三, 8月 01, 2007

地圖閱讀及導航課程

偶然在雜誌的介紹中,發現中學地理科必修,而野外定向運動員必定精通的地圖閱讀及導航,竟然在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可以修讀,還有可以自由參與的實習!當然在專業進修學院修讀,水準一定有保證(不知是否小弟認識的人任教?),但費用也不便宜。

我的感想(這次好簡短):
  • 其實若果把野外定向第一、二學習階段的課程稍加整理,相信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堂數更多(4小時講堂+1.5天實習),而且費用亦可更低(我從未見過有第一、二學習階段課程收$480),但為甚麼參與野外定向訓練班的人數又不見得越來越多?
  • 原來野外定向訓練班真是太抵玩。如果大家肯改頭換面一下,應該可以叫價更高。
  • 教練原來是cheap labour(廉價勞工),為保身價,小弟將來要減少接「friend爛屎」工作(這個就只是說說而已)。

(資料來源: U-Life@UMagazine, 2007年7月27日, pp.52)

P.S. 文中更附有小弟有份繪畫的金山野外定向地圖(請留意左下角HKOXCC會徽)!

星期日, 7月 29, 2007

江若琳有GPS唔怕蕩失路

相信大家都會奇怪,為甚麼這裡會有一個如此摸不著頭腦的標題(必須強調小弟並非江小姐的fans)。實在這是東方日報7月12日副刊中,一篇與野外定向有關的文章的標題。

(請先看原文(可接此連結))

從我玩定向開始(即約20年前),已聽過很多聲音,要在一些有趣的地方搞定向,包括海洋公園、舊機場、以至迪士尼等等,說得興起,仿似要舉辦是一點難度都沒有,甚至連前總會會長,也常常說只需他與有關部門soso(搞關係)一番,就一定搞得成,但除了大佛之外(更不幸地小弟沒有跑這場比賽),我們的比賽都只能在大家的目光以外舉行,我想,大眾其實對這些特色野外定向,興趣並沒有我們想像般高 。結局也是要靠贊助商,套上一些不相關的東西(在正式野外定向比賽中,GPS接收器是嚴禁使用的!),才可以搞成這些具特色的賽事。

不過我想我還是沒有機會玩這個賽事,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到http://www.startv.com/scm/summercampaign/zh/踫踫運氣,試試可否取得參賽門票!

「江若琳表示小時候都有玩過野外定向,雖然認為好難,但也覺得好玩又刺激。」(引自該文章)。不過不知何故小弟在野外定向賽事中遇到的,總是沒有像江小姐般的靓女。

運動及野外活動博覽2007 - part 2

到了這一部份,當然又是埋怨的時間。不過我這次就不想埋怨野外定向總會沒有參與今次博覽會,因為從我在場中的觀察,實在參觀的人流並不算暢旺,而且有不少應該只是順道一遊的(因隔鄰是寵物水族用品展)。而且以小弟身為野外活動界中人,都只能因身在東涌,才得悉有此博覽會舉行,所以主辦單位的宣傳實在有再加強的必要(若將來仍會再辦的話)。

請留意運動及野外活動Expo的橫額中,並沒有明年再見的字句

但實在總會諸君是否真的如此神機妙算?我想就未必。不參與的原因,相信是總會根本沒有興趣而已。依從總會的說法,是「沒有資源」,而這句背後,代表了我們其實沒有這方面的準備,若果很快會有個一定成功的博覽會舉行,小弟寫包單總會也不會參與,事實我們又有甚麼展示給人看呢?

究竟一個標準的展覽要包含些甚麼?相信不同人的答案會有些差異。不過小弟所工作的機構,每年都會參與兩三次這類活動(小弟曾花費百多元以及2個半天的工作,只是把一塊展板送往會展!),根據小弟的老闆的意見,參與這些展覽活動應該有以下的東西︰

數塊展板(現時往往會用易拉架代替)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是據我所知,總會由始至終都未製作過,所以大家都未有幸觀賞到。

供派發的宣傳品(如宣傳單張、「定向香港」、或野外均衡定向徑地圖等)
除了中間一項外,據聞其他已派罄。而總會已表示沒有錢再製作新的一批(總會是否真的如此窮?)。
實在野外定向總會的單張與其他的相比並不遜色,不過已成絕版貨。

自動播放的錄象(或powerpoint slides等亦可)
與展板情況相若。本來所有教練都有自己的powerpint講義,只是從來無人考慮過把自己的東西整理一下,再給總會作宣傳(或者是總會從未呼籲過)。

可供售買的紀念品
其實很久之前總會已製作了一些,不過不知是否數量太少,小弟也未見過。不過根據其他人的意見,如果將來真是有新的一批,希望總會可以再找人設計一些更吸引的。

示範項目
攀山總會可以豎立一幅攀石牆,野外定向似乎沒有這個條件。不過其實之前已有教練提出,利用電子打孔系統以及現成的東西(如桌椅及雪糕筒等),設計一條標準的,小範圍的「飛龍陣」的賽程,也可以很好玩。甚至我們可以弄個小型百米定向,或者鬥快的龍虎榜,相信會既刺激又吸引的。

攀石場在博覽會中算是最矚目的項目,相信野外定向「飛龍陣」賽程也可以很吸引。

當然說到建立一支「巡迴展覽隊」可能很誇張,不過實在製作上述的東西,除了在可能「四年一潤」的運動博覽會外,在其他場合如學校運動示範,在機構或學校中作推廣等都能用得著。若果我們有心,在部份賽事中也可建立宣傳攤位,相信推廣效果也會不錯(因還有真人示範)。

最後,除了上述「死物」之外,當然還要人肉問答機一或數部。依總會的說法,現時連賽事都不夠工作人員,要找人又會好困難。不過我覺得,若果這些工作能計算作教練延續培訓計劃甲部的分數,在現時教練常嚷工作時數不足的情況下,應該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好了,說到真的最後,還是錢的問題。當野外均衡定向徑地圖已不再翻印之時,相信大家都不會對總會的財政有很大寄望,畢竟上述每樣都是錢。只是我還是常常想,究竟我們的總會為甚麼會這樣窮?而野外定向常常找不到贊助,是否與我們推廣不力有些關連?

(原本我只是想貼貼圖而已,但又越說越多。不過我寧願是做多於說,希望總會諸公有幸望到此段垃圾文章,可以考慮一下,我可是隨時樂於效勞的。)

翻查記錄,原本總會在展覽會的工作上並不是空白,不過當時執委會的委員,與今相比已有一半不同。(資料來源: 定向香港2003年6月號)

運動及野外活動博覽2007 - part 1

之前一陣子去了絲綢之路旅遊,這個blog又再度丟空幾星期。當然從最近留言的數目來看,這都不算有很大影響。不過小弟覺得部份留言可能將來用得著,所以仍想維持這個blog,當然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更希望有更多有關野外定向的中文blog出現。

閒話短說,由於小弟居所(東涌)與新建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很近,於是偶爾會收到一些宣傳品,希望我們慷慨解囊,稍稍提高當地長期低迷的收視率。在小弟絲綢之路之旅結束之時(上星期五),恰恰又收到該館的宣傳品,赫然發然原來星期五至日,在那裡會舉行「運動及野外活動博覽2007」,而內子比小弟更眼利,一眼望見,立刻問小弟︰「你們(野外定向)總會是否有份(參展)?」。此問題小弟亦想知道,因為想拿些免費門票!但由於近年小弟消息不靈,返來之時總會辦公室又已經關門,惟有立刻到主辦單位網頁看看。一看之下,既喜且悲,喜是不用擔心會踫到熟人,而悲是免費門票沒了指望,說白一點,就是野外定向界又損失了一個向外展示的機會。

埋怨的說話稍後再說,既然小弟最終要花20元入場,當然是更仔細地看,還要為各位報導一下:


原來這個展覽是與「香港國際寵物水族用品展」同場舉行,明顯地後者排隊的人數較多。但在我入場後發現,實在兩個展覽是相通的,買了任何一個展覽的門票,就可以「順便」去參觀另一個展覽,不用另買門票。

我們的野外定向總會沒有參展,但隔鄰的攀山總會可是展覽的大戶,除了攤位「例牌」有的展版及錄象播放外,還豎立了一幅人工牆讓大家試爬!在十幾年前,野外定向與攀山運動的發展相若,但我覺得近年大家在推廣的力度上可有天壤之別,這也許解釋了為甚麼人家能在最近出了個世界冠軍。

還有X-Games的示範攤位,不過實在只是一批小朋友在玩roller skating(當然是由於環境限制)。至於其他攤位就多是派單張以及買東西,沒有太多驚喜,除了發現原來Leica望遠鏡的確是貴得有道理,以及原來香港有一個繩索技術及拯救學會。最失望是放在場上的Land Rover只可遠觀而不可試坐。

老實說小弟付出20元買門票,收獲並不很大,最主要只是買了一本書,以及見到大契李司琪(不過是在隔鄰的寵物水族用品展,實在那邊真的比較熱鬧,而主辦單位把兩個展覽打通,算是德政一宗,否則我想這邊人流可能會更少)。

星期一, 7月 09, 2007

工作人員秘笈(四) - 賽事控制員(event controller)

小弟最初接觸「賽事控制員」這個名詞,是在修讀賽事組織(event organization)訓練班之時。當時導師第一個問題就是︰在賽事組織裡,那個職位最重要?在小弟的心目中,賽事主任(event supervisor)應該是賽事中的最高負責人,答案自是呼之欲出了罷。豈料導師的答案,卻是我從未聽過的職位︰賽事控制員(event controller)

那麼究竟誰是賽事控制員呢?對運動員來說可是個遙遠的問題,因為可能在比賽前後,我們也不會見到控制員(甚至有人說,理想的控制員可以不在比賽日現身)。但當自己當上賽事主任時,就發現原來賽事控制員在賽事組織上,不但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人,有時甚至巴不得這個工作不曾存在過。

簡單來說,賽事控制員是一個獨立的監察者。他的職責是確保賽事組織無誤,以及確保賽事的質素,與工廠內的品質控制員(QC-當年工廠妹年代的熱門工作)工作無異。 根據總會賽事則例25.8項,賽事控制員有10大工作,小至起終點位置,大至傳媒支援及藥檢安排也有,事實上未寫的還有更多。可以說,賽事控制員是賽事中的「諸事理」,與賽事公平及組織流暢等有關的問題,賽事控制員都有權,甚至必須過問。

這樣看來賽事控制員與Spiderman好相似,就是「權力大、責任大」。在理想的情況下,賽事主任、賽程設計員以及其他大小工作人員,都必須在賽事控制員的監督下工作。當預見問題出現時,賽事控制員須向有關人士提出建議,在必要時糾正甚至中止賽事組織的工作,所以小弟當年那位導師說的絕對沒錯。

不過在實際執行上,通常賽事組織者是來自同一班子,而賽事控制員就只是孤家寡人,若果他充分發揮控制員功能,事事與賽會作對,後果是不言而喻的。但若果他來自順德(不是德成!),事事太順組織者意思,那麼他的監察功能就完全失去。如何拿捏當中的平衡,可能比賽事控制工作更具考驗性。小弟在APOC2006中就見過一個成功的例子: 在此賽事舉行9個月前,賽事控制員(日本定向名宿村越真先生)到訪各賽區,赫然發現接力賽原訂賽區並不適合該賽事進行,於是要求賽會作出更改。實在當時賽會已發出了第一期通訊,而在所有宣傳品中亦已刊登賽事詳情,籌委會對此曾進行激烈的辯論(而小弟更是其中反對更改賽事安排的一員),然而在控制員的強烈要求下,賽會最後仍需作出更改,只是採用牽涉較少的方案: 即是把接力賽與中距離賽的日期及賽區對調。雖然一如小弟所料,賽會因此安排而被廣大定向人責難,然而在安全及公平的考慮下,我也承認賽事控制員的堅持是有其道理,要怪只有怪當初為接力賽選址的那批人士罷。

不過我又得強調,上述例子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該控制員並不是香港人,第二是這場國際賽事,賽會大多重心人物,本身都是或當過控制員。若果本地賽事出現這情況,我相信賽會的反應可以用五個字概括,就是「X你都有Y」(請自行填上X及Y)。這並不是小弟無的放矢,而是我僅有兩次控制員工作經驗的寫照。問題是香港的賽事控制員權力太小,頂多也只能中止賽事在總會中的註冊地位,而不能阻止賽事組織者繼續搞賽事。小弟側聞曾有控制員因安全理由行使這把「尚方寶劍」,結局卻只是惹來賽會的反唇相譏︰「不做總會的賽事就算了,我們會自己繼續搞!」。但實在是,舉辦的定向會仍是總會的屬會,比賽中有甚麼意外,整個定向界也脫不了關係。只是控制員代表總會,除了旁敲側擊外,用正途卻是沒有能力制約賽會,尤其現時總會已常常嚷著不夠人搞比賽時。

為甚麼我又會提出以上的問題?其實是與小弟作為絕無僅有「賽事控制員訓練班」畢業生有關的。說得絕無僅有,因為好像這一段時間,都沒有再舉行這個訓練班,即是說現時大部份當控制員的,並沒有上過訓練班,相反地,當年我的同學,有繼續當控制員的,卻只剩下一兩位。這是否代表這個訓練班很不濟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事實在當中學會的,對我之後當賽事主任時有很大裨益。那麼,究竟訓練班的內容是甚麼呢?大概是賽事控制員工作各方面的知識,以及各國賽事控制員工作的經驗等,我最記得的是在期終考核時,題目是模擬一個賽事發生的情況,要用總會的賽事則例去解釋及解決(實際題目已忘記了,不過記得是人人不同的)。其實課程的內容已是無可挑剔,惟一欠缺的,卻正是之前一段所提的,就是與賽事組織者的關係問題。當然,執教課程的是外國人,我相信這在他的國家裡絕對不是問題,問題只是香港這個定向不發達地區反而有問題。

我曾親眼見過賽事控制員,要在比賽當天與賽事主任爭論,決定是否把放錯的控制點標誌移回正確位置;以及在出發前費盡唇舌,教導工作人員如何調較起點響鐘。我相信沒有一個控制員會享受這些工作。問題是在香港,賽事組織者對控制員的定位,不是採取完全積極對抗態度,就是消極地把控制員當成清道夫,即是旨意控制員把所有錯誤「攔截」下來。無論是那一個,都是不理想的。賽事控制員與賽會應該是工作伙伴,因為大家實在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搞一場安全、公平又具樂趣的賽事,只是是否所有人都有這個想法就是一個疑問了。

當然又不是所有控制員都如小弟所述般悲慘。且讓小弟用一個故事為此段埋尾︰話說數年前有一場比賽,終點安排出現很大問題,結果甚至所有成績要被取消。之後緊隨舉行的總會技術委員會會議,自然成為賽員們的聲討大會。運動員在會中聲討賽會的幾小時情況就不費篇幅描述,離奇的是,在會議差不多結束時,坐在賽事主任旁邊的賽事控制員,忽然如珠炮發的狂罵賽事主任,數落他在賽事安排中的種種不是,力度之猛令在座興沖沖的運動員們都自愧不如,部份人士甚至忽然暗暗同情被罵的賽事主任。當時我心在想︰賽事控制員的說法是沒錯,惟一的錯誤,是他批評賽事主任的時間遲了幾星期。也許這是賽事控制員工作的特點,就如我當年訓練班的導師所說︰「一個成功的賽事控制員,他的工作是運動員看不到的。」且用此句話,與仍在熱心地擔任此工作的各位控制員共勉。

題外話1: 在國際賽事中,國際野外定向聯盟的控制員已被改稱為賽事顧問(event advisor),專責有關賽事市場推廣、傳媒等事宜,技術部份則由主辦地派出控制員(national controller)負責。

題外話2: 香港控制員工作雖然悲慘,不過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算高,現時香港有3名國際賽事顧問,數目與瑞典一樣!只是他們有甚麼實際工作呢?希望總會可以宣傳一下。

星期四, 6月 21, 2007

工作人員秘笈(三) - 一級教練

之前說過今期工作人員秘芨談論的應該是賽事控制員,但見網上討論區一說到工作人員的待遇,就會附加教練的討論,加上上星期日正是每年一度的教練研討會舉行之時,小弟都順勢趕趕潮流,為大家介紹一下一級教練的狀況。

由於小弟已脫離一級教練行列逾十年(因已晉身二級教練嘛!),故此部份資料可能不夠update,敬希各位「同業」不吝指正。


事實上,要擔任教練是不少定向人的目標甚至是夢想,小弟認識一位精英運動員,因為並不是讀訓練班出身,為了一圓教練夢,不惜紓尊降貴,重新由介紹班讀起(此舉更令不少教練感到為難,試問本地教練又可以有甚麼教前全港冠軍呢?),但結果至今仍未能做得成教練。

那麼做教練又是否如此困難呢? 其實又不然,基本上你只需完成一級教練課程即可。雖然訓練及教練委員會(TCC)的規定次次不同,不過要報讀一級數練課程,大體上持有第三階段(即中級)證書,加上一至兩年野外定向經驗即可。香港野外定向總會是最早加入教練級別評定計劃的體育總會之一,與其他運動項目一樣,有志成為的人士,必須完成甲(運動通論課程)乙(運動專項理論課程)丙(運動專項技術課程)丁(運動專項實習課程)四部。以上野外定向一級教練課程四步曲,耗時大約一年半。

完成了甲至丁四部,就可以成為一名有牌教練,但事實這絕不是結束,因為根據總會的教練持續教育計劃,一級教練必須在教練服務及持續進修中獲得合格分數,才可以繼續註冊。實際上真的有不少教練,因為不夠分數而不能續牌(包括家父,以及敝會多名前教練)。所以要成為教練固然辛苦,但在成功完成訓練後,要努力爭取工作機會,也並不輕鬆。

一級教練的傳統主要工作,就是執教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訓練課程(即所謂的介紹班及初班),實在現時這些訓練班是買少見少(以往每年18區都會搞最少一個初班,但現時就只有小貓三四隻),但卻多了很多其他工作,包括公園定向同樂日,學校推廣計劃示範,兒童定向日營...只是這些工作時間很多都很奇怪(多數在 平日的辦公時間),對我們這些「朝九晚六」一族非常不便,而且工作性質亦十分多變,對象又以無地圖閱讀知識的小朋友為主,負責的教練要花很多時間去準備 (有些甚至要身兼繪畫地圖的工作!)。所以比起小弟初成為教練之時,工作機會並沒有減少,只是工作多元化了,但要做一個因循的教練也困難了。

有句說話常常掛在不少運動員及工作人員(部份更同時是教練)的口邊:「定向界中只有教練可以賺錢!」(還隱約嗅到酸味)。那麼教練工作又是否真的如此好賺? 當然,若果根據總會的「公價」,教練工作每小時有超過100元收入,比起賽事主要工作人員,每場比賽都只得800元,的確是頗為易賺。不過話說回來,這些 好工是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是「拍膊頭」式的半義務工作,一天下來收到的可能只是幾十元車馬費甚至是一句「謝謝」而已。那麼總的來算,一年小弟也會多了兩三千元「外快」,比起其他定向人當然是收入豐盛。但換個角度看,若我肯費點心機,把花在教練工作的時間改為做補習(家教),恐防掙到的金錢會是數以倍計。

所以,我想我會把上述的說法稍為更改一下: 「定向界中只有教練工作有合理的回報!」。我絕對同意賽事籌備工作,與教練工作相比是同樣甚至是更辛苦(相信小弟有評論的資格,因為我甚麼都做過),但這 不代表教練不值得有現時的回報,只是賽事工作人員亦應該有相同合理的回報而已。問題在: 為甚麼賽事工作人員的待遇,總是比不上教練們? 蓋我們的總會亦沒有特別優待教練,惟一的解釋,是公眾(包括政府及其他機構)願意付出更多在野外定向訓練課程上,而卻不願意按相同比例付予比賽工作人員。

我個人覺得,其中一個主因,是野外定向已建立了一套公眾認可的專業教練系統,而賽事工作人員卻遲遲搞不上去。正如前述,擔任一名野外定向教練,要通過由總會及香港教練委員會指定的訓練及考核,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自稱教練。而不論訓練課程本身,或者教練資格的延續,都有既定的章則。這些不能保證所有教練都是熟悉與熱愛野外定向,但起碼給予其他市民信心,確保教練的最低水平。而賽事工作人員方面,sorry,本身就是天生不足,多年前的賽事工作人員註冊制度本來是個好開端,只是這個措施不單沒有加強,反而在幾年後悄悄的無疾而終。當然實際上現時大部份工作人員,都是資深的定向人,只是香港人始終是信任制度,所以工作人員的任命實在有改進的必要,才有條件進一步要求更佳的待遇。

我同意不少定向人的意見,指很多教練並不是活躍的運動員(事實上現役教練中,有差不多一半是小弟不認識的!),他們對野外定向的熱情及熟悉程度,可能不比「逢賽必到」的運動員們。只是我相信,這情況在不少體育項目中都會出現,好多人都會因為某些原因(如想多一技之長,或者所屬團體的需要),而需要有野外定向教練的資格。我個人會看緊的是: 他們有沒有教授錯誤的知識,以及是否願意著力推廣這項運動。前者我不敢說(因我很少機會看著其他教練的教學),而後者就很視乎教練個人的特質及魅力,這點小弟都覺得自己也是有所不足的: 事實上小弟教班10多年,但有持續玩定向的並不多,挫折感也不少,加上現時很多運動員,根本沒有讀過訓練班的!這某程度證明訓練班在引發參與興趣上,貢獻可能沒有想像中大。

想當年,自己是由教練帶來的虛榮感所吸引,而在18歲就考上教練(不過在當年差不多所有定向愛好者,都會嘗試當教練甚至是無牌教練的)。當年與小弟同班的同學,有個別現時仍貴為香港代表隊教練,但更多已成為單純的定向愛好者,甚至在定向界消聲匿跡。究竟教練是否真的如自己與其他人所想那麼吸引,我答不到,不過仍會嘗試延續這個工作的。

小道消息: 據聞總會將於今年8、9月,舉辦新一輪一級教練訓練班,各位如有興趣,就要密切留意總會網頁的消息了!

星期三, 6月 13, 2007

定向低氣壓

回顧一下原來自己又一段時間沒有更新這裡。主因是小弟的工作突然出現一些技術問題要解決,不過這份工作的最大好處,是大部份問題都可以慢慢解決,於是小弟亦只好慢慢地寫「工作人員秘笈」好了(其實有篇已寫了一半)。

說到近期本地定向界,又是淡靜至極。雖然今屆賽季早已完結(比平時更早了差不多一個月),不過照道理最近將是總會執委會改選+代表隊出戰海外大賽之期,氣氛總不可能如近期天氣般悶熱,但觀乎這一段時間的情況,卻是十年難得一見的定向低氣壓期(或者說得更差些,是定向period到臨期):

  • 來屆總會執委會的提名,與上一屆一樣,提名都是零個至一個,出缺的職位依然出缺;
  • 至於原本是至尊無上的OAHK Award,今屆只有一個提名,而大家亦沒有甚麼討論,似乎大家都認為得主是實至名歸的(然而究竟何屆的Silva/OAHK Awards得主不是眾望所歸呢?);
  • 在網上討論區,大家對今年總會AGM的最大關注,似乎是會後的茶點會否由西餅變為豬仔包;
  • 香港代表隊的情況就更奇怪,總會網頁在最近無端端弄出了三個賽事的代表隊預選名單。但既然現在代表隊已不會公開招募,小圈子預選名單又何須公佈?
  •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會否有新的選拔章程。選拔委員會弄來弄去,只是世界錦標賽代表隊有這個新章程,然而離奇的是,有選拔章程的賽事卻遲遲選不出代表隊成員!
  • 當然不能不提周年錦標賽,大家期待以久的長途賽,總會似乎已非正式宣告爛尾......

究竟這是代表本地定向界低潮的開端,抑或是暴風雨的前夕,我這個局外人(即不是總會執委、不是集訓隊成員、又不八卦的定向人)不可能知道,所以若果沒有很特別的原因,今屆小弟很大機會會缺席總會的AGM了(但若果大家有小道消息,有人會大鬧AGM會場,或者聲討某某君,請告訴小弟,我一定會帶定花生看好戲的,事不關己嘛!)。

星期五, 6月 01, 2007

有感時link一link(第3part)

雖然一天出兩個posts有點過份,不過這次從中國定向協會中找到的文章實在太過驚嚇,竟然有人會把野外定向列為名媛必修10大高雅運動之一,真的令我們這些草根一族受寵若驚!

有關文章見此: http://www.oacn.org/ArticleShow.asp?ArticleID=791(定向在第9項)

(如有人找到原文所在,請告訴我,我會高價收購,配合自己新的高貴身份!)

有感時link一link(第2part)

世界排位賽事對香港定向人來說,已經算是過去式(APOC2006)。不過當近期小弟一時無聊,翻看國際野外定向聯盟世界排位賽事年曆時,赫然發然中國將於10月舉辦另一個世界排位賽事,其中一項賽事更名為「2007 China - ASEAN International O Competition」(ASEAN = 東南亞國家聯盟)。雖然現時東南亞國家中,是國際定聯會員國的僅有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三國,而上次APOC2006以上三國更無一派隊來港。然而以中國大陸的宣傳及動員力量,相信在那裡有機會見到來自這些定向處女地的新朋友。

只是在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網頁完全未有此賽事消息,惟一的資料惟有見世界排位賽事年曆http://www.6prog.org/iof/wre_edet.asp?Fed=ANY&year=2007&Month=10&ID=1202&how=F

星期五, 5月 25, 2007

為港增光(1)

剛剛收到HKOXCC會友Toer,在第三屆全日本沿徑定向大賽(JTOC)中勇奪精英組第一名的消息(詳情見此)。雖說野外定向在香港是小眾運動,沿徑定向更是此小眾中之小眾專項,然而本地仍有不少有心人致力發展此專項,去年HKOC更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沿徑定向大賽。希望Toer這次佳績能喚起本地定向社群及總會的興趣,更積極發展此專項,也許有一天,誠如蔡遠恆先生之言(定向香港2005年6月號),我們的運動員可以在此專項中取得世界錦標賽獎牌呢!

姑且盜圖一幅刊登在此(原圖刊於上述消息連結中)

星期五, 5月 18, 2007

Orienteering Today與我的「恩怨」-下集 (連結)

本blog歷來最長篇的系列,最後一章終於完成。不過不知何故被blogger放在較後的位置。如仍有興趣看者按此,謝謝!

星期二, 5月 15, 2007

APOC在媒體(號外) - 定向香港 - 跟進

之前應承過某回應兄(或姊)台,現把這篇留言中問答遊戲的答案刊登在此。你也可以在此觀看整份「定向香港」2007年4月號。

星期三, 5月 09, 2007

工作人員秘笈(二) - 繪圖員(cartographier)

「工作人員秘笈」第二炮又匆匆出爐。這次小弟不再謙虛,要介紹一項令我曾經獲高度評價的工作 - 繪圖員(小弟於1997年繪畫的白沙澳地圖,獲得最佳地圖獎,這亦是小弟自號白沙澳王子的主因之一)。不過話說回來,實情真正小弟繪畫的野外定向地圖,亦僅此一張而已。所以小弟絕對稱不上專業,更沒有甚麼可炫耀的,只是希望在此分享一下我個人的體驗。

之前說過地圖勘察員是透過實地勘察,把基本圖上的錯誤修正,以及加入圖中欠缺的野外定向完素。而繪圖員的工作,就是「執」地圖勘察「手尾」- 即是把地圖勘察員的成果,繪畫成一張正式的野外定向地圖,再交予印刷公司造版及排印。

相對地圖勘察員,繪圖員的工作對野外定向技術的要求就低很多。甚至乎,只要對國際野外定向製圖規範有認識,一個從未玩過野外定向的人都可以勝任這工作。而實踐中,地圖勘察員往往都會兼任繪圖員,因為這可避免了很多溝通的問題。只是當年繪畫白沙澳地圖時,負責勘察工作的KK楊,對OCAD(專門繪畫野外定向地圖的電腦軟件)並不熟悉,才讓我這個「半桶水」繪圖員有機可乘(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情況並不常見。其實將來的趨勢,很可能是地圖勘察員帶著UMPCPPC電腦及GPS全球定位系統,在勘察期間直接進行繪圖工作)。

(題外話: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在OCAD廣泛應用之前,手繪地圖是極其麻煩的。當年家父進行繪畫地圖工作時,就要長期把黏著五層牛油紙的畫板放在飯桌上[因為蝸居狹小,沒有獨立房間之餘連書桌都沒有],連累我連在家吃飯都有很大問題。)

當時的工作流程如下: KK楊在他有空時,就會從早上到下午進行勘察工作。在我差不多下班時,他就會到我工作的地方,把草稿交給我(通常都十分潦草),以及交帶需注意之處。而之後我返家吃過晚飯後,就會呆坐在電腦前,依據草稿利用OCAD一筆筆把地圖修改(幸虧當年寬頻不流行,否則家人應會以為我變成電車男)。加入點狀地徵的工作是十分簡單的,不過繪畫線、面狀地徵就比較花時間,尤其那個弧線工具實在不太易用。幸好KK楊的要求很高,每次他只會勘察很小面積的地方,所以我每晚工作兩、三小時就可完工,跟著當然是趕緊約周公跑OL是也(不過整個繪圖工作要做差不多10晚)。

由此可見繪圖員也相當好當,起碼是室內工作,工作性質也只是copy cat。尤其應用電腦繪圖OCAD,連美術科成績差勁的人士(如小弟)都可畫出不俗的地圖,不用擔心因一時手震而毀了整幅地圖,更不用害怕因邊喝可樂邊畫而弄濕了牛油紙。除了工作期間頗為沉悶,以及偶爾會有眼花的情況(因常常要zoom in / zoom out / pan)外,感覺還算是不錯。

當然以上的介紹,遺漏了一個很煩瑣的工序,就是把基本圖輸入為OCAD檔案。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基本圖本身已是個OCAD檔案(即你的基本圖是舊的野外定向地圖),那麼你直接在OCAD上修改即成。不過,若果要繪畫的是一餉新區域,那麼你很有機會要先把其他格式的基本圖輸入至OCAD一次。在香港,若果你的後台(即總會或你的野外定向會)有錢,可以向地政總署購買數字化地圖,OCAD可匯入大部份格式的數字化地圖,之後你只需把圖例修改即可,雖然也很花時,但起碼不用由頭至尾輸入一次。否則,你就先要用掃瞄器把紙地圖掃瞄,再當copy cat把地圖的內容臨摹一次。更不幸地,由於市面上大多掃瞄器只有A4大小,但基本圖一般都很大,往往要把地圖剪貼、縮印後才掃瞄。這些工序很可能比之後的繪圖更花時間和心機,而且質素也會被降低。

話說回來,雖說是多麼多麼煩瑣,但其實現時我們已比用手繪的前輩幸福得多,在我的角度,OCAD簡直是野外定向四大發明之一!實情OCAD並不是CAD(電腦輔助設計),反而近似freehand或Illustrator般的向量繪圖工具,不同之處是它只提供最基本的繪圖功能,以及內置了野外定向的圖例符號,令一個初學者都可以很快上手畫地圖。所以說,OCAD繪圖並沒有想像般困難,若果你有興趣,不妨下載免費的OCAD6(最新版本則是OCAD9,但其實兩者的介面差不多)玩玩。

至於繪圖員工作,還有甚麼好說呢? 其實都已差不多了。當然我想有人會問,為甚麼自己會最後放棄了這工作呢?其實我自己也解釋不了,惟有說是1)始終沒有參與地圖勘察工作是有所不足; 2)自己的美術天份仍是太低; 3)年紀大已缺乏花10晚每晚3小時呆坐電腦前的耐性,不過我在其他野外定向工作中仍有使用OCAD,這也算是個意外收獲罷!

預告: 下次小弟將介紹賽事中最「神秘」的職位 - 賽事控制員(event controller)。相信很多運動員在賽事中,都不清楚這位神秘人的角色及貢獻,甚至其身在何方!雖則此工作我只是在多年前擔任過兩次,不過小弟卻是總會舉辦過絕無僅有的控制員訓練班畢業生!故此仍希望各位多多包涵,繼續追看(還有請多回應)!

星期五, 5月 04, 2007

工作人員秘笈(一) - 地圖勘察員(field checker)

萬眾期待的「工作人員秘笈」終於在小弟狠下決心中出爐,第一炮正是製作野外定向運動核心 - 地圖 - 的主要工作人員「地圖勘察員」。但其實小弟從未擔任過這個職位,是否「玩o野(開大家玩笑)」乎? 非也非也,雖則小弟未當過地圖勘察員,不過卻勉強可算是名師Geoff Peck(一名非常著名的英國定向運動員及地圖製作人員,威水史見此)的弟子。在說這個故事之前,首先且讓小弟介紹一下地圖勘察員的工作。

相信各位有接觸過野外定向地圖的人士,都會發現野外定向地圖與一般的地形圖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是: 在野外定向地圖中會出現很多其他地圖不會顯示的地徵,如植被、不明顯的小徑,微細的地形變化及細小的地徵等。這些實情是建基於國際野外定向地圖製圖規範(Interna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Orienteering Map - ISOM2000 / ISSOM2007)的規定,製圖者必須把規範內列出對定位導向有用的地徵,依據規範繪畫出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定向運動員都可利用定向地圖作賽,令比賽能於公平的狀況下舉行。換言之,一張符合國際規範、詳細又易讀的地圖,是野外定向運動的最重要部份。

當然以現時大部份賽事組織者都是業餘的情況下,要由他們一手一腳,由實地測量至繪圖造好一張野外定向地圖,在人力物力上是近乎不可能的。於是,大部份情況都是賽事組織者先找出賽區的一些現成基本圖(可能是地形圖或其他地圖,或者使用航空測量把航空照片轉成的地圖),再交由地圖勘察員透過實地勘察,修正基本圖的錯誤,加入基本圖內缺乏的野外定向原素,之後便可由繪圖員繪製正式的野外定向地圖。

可以說地圖勘察員的工作很容易解釋,不過他們的工作就並不容易。小弟曾經看過一篇來自澳洲的文章,說要勘察1平方公里的賽區,需要花費20-60個工時! 而且試想想,我們要利用野外定向地圖去導向定位,有時都不容易,更何況要把地徵從無到有的,加在一張並不精確的基本圖中呢? 好了,到了這點,就應該是小弟當年的故事出場之時。

話說當年小弟所屬的野外定向會HKOXCC,一直都依賴售賣野外定向地圖的收益維持生計。不過實在敝會只有一位熟練的地圖勘察員(還要兼任繪圖員),為了避免這位地圖勘察員未老先衰甚至過勞死,我們幾位較年輕的會員(雖然實在我不年輕,不過也包括在內)就高「辛」禮聘了Geoff Peck先生(即是不用錢),在我們擬繪製地圖的北潭凹地區,為我們上一課地圖勘察課。

(題外話: 據聞Geoff Peck先生是與小弟居於同一棟大廈,當然他是住在頂樓複式大宅,而小弟僅是棲於面積最小的分層單位,只是不知何解小弟多年來總是與他緣慳一面。)

不知是否災難後症候群,當日的情況我已不太記得,只大概記得當日一行6、7人(人數也不太肯定),浩浩蕩蕩殺上鹿湖高原(地圖區域的一角),原先我以為要邊行邊畫,不過很快他就在一個小山丘上停下,用了約5分鐘時間,講述一下他在地圖勘察上的心得,跟著就要我們在基本圖(是張1:5000的地形圖,在地政署可以買到的)上繪畫對面山坡(大約500米x200米)的狀況。

本來我一直聽他的講解時是頭頭是道的,但不知何故,當正式進行勘察工作時,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比方說,我想把一塊大石的位置繪畫在基本圖上,但我無法確定它的高度,正常做法當然是利用它周圍的地徵去定位,鄰近的小山窩是不錯的選擇,但我再望望基本圖,卻發現小山窩根本沒有在基本圖中出現,惟有再找另一邊的山咀,這個山咀終於是顯示在基本圖上的,不過形狀卻好像不是一樣,先把它修改罷,但當自己移向另一個位置時,山咀的形狀又好像變了,怎辦? 好了,暫時把這個擱下,植物分界似乎易畫一點,就先畫這個好了,但在畫在畫,好快又發現這個分界好模糊,真的不知把它畫在何處,惟有先勘察其他東西.......

邊畫邊擦,不經不覺原本已經個多小時,望望自己手上的地圖,卻原來沒有甚麼進展,因為畫上去的好快就被我抹去。我偷偷窺看另一位會友的大作,竟發現是空白一片,原來他覺得既然不肯定勘察內容的位置,索性先不畫,待會再「集思廣益」- 即是抄其他人的作品。不過其他人也沒有甚麼內容可供他抄襲,因為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不斷修改自己所畫下的,結果等於甚麼都沒有畫。

於是大家決定向Geoff Peck求救,原來Geoff Peck自己也有在畫。當我們看到他的作品時,都不禁自慚形愧,因為在大家迷茫的期間,Geoff Peck已差不多完成了勘察,在基本圖上密麻麻的畫上原圖上沒有的各樣地徵及植被分佈,大部份的等高線亦已修改好。當大家大惑不解時,他解釋說他的流程是先修改等高線,之後加入地徵的工作就可以好快(問題是我發現自己很難準確地描繪等高線)。而其他地徵的繪畫,可以嘗試在兩點分別觀望,去找出它的相對位置,就可以較肯定地繪畫。當然他最後的結論,仍是老套一句「若果你多做地圖勘察的工作,多些經驗,你也會做得像我一樣快」。

只是,在我們當中,最後只有2位年輕才俊繼續有進行地圖勘察工作,其他的都放棄了(包括在這個課題上自認資質不足的小弟)。事實上地圖勘察員並不易做,要日曬雨淋,永遠只有一個人在工作,然而當地圖出現問題時,他必然是第一個被人問候的,可以想像這個工作絕對吃力不討好。不過另一方面來看,若果你覺得你對這個工作有興趣,我會強力建議你去學習擔任地圖勘察員,先撇除實際的利益(賣地圖是很多野外定向會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外國亦然,即是說地圖勘察員的賺錢能力應該不錯)不說,在增進野外定向技術方面,地圖勘察工作相信是最具效益的。當進行地圖勘察時,你會了解到其他地圖勘察員的尺度及心態,會知道某個地徵放在地圖某處的原因,那麼你在下次比賽,拿起地圖時,自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訊息,自然可以比其他人更具優勢。事實上,本港不少優秀的地圖勘察員,都是精英運動員(或前精英運動員)來的。

當然這亦反映地圖勘察要求很高的技術水平。於是,香港現時極為缺乏好的地圖勘察員。若果你真的有興趣,不要遲疑,廣大野外定向愛好者需要你(頂多我在此呼籲廣大野外定向愛好者,不要再常常問候地圖勘察員了)!

預告: 雖然小弟具備地圖勘察員的部份特質(如自閉),不過我發現我的能力實在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惟有另覓出路,擔任繪圖員(cartographier)的工作。下次小弟將會分享這份工作的苦與樂,敬請追看!